学者分析中国面临成本推动型通膨压力增加

标签:

【大纪元1月8日报导】(中央社记者唐佩君台北八日电)国立东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高长表示,2005年中国经济发展观察重点,在于国际油价居高不下,以及工资及上游原材料价格是否上涨进而传导到下游产品,恐使中国面临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压力增加。

高长在中华经济研究院最新一期的“台商电子报”中分析,中国2005年经济可能面对难题。他指出,去年以来,中国实施的宏观调控虽然获初步成效,但经济运作中原来存在的突出矛盾并没有根本解决,同时又出现一些新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是中国当局需要克服焦点。

高长认为,首先是原材料价格上升和工资提高引发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中国加工工业生产能力大,不过,过去工资成长速度低于劳动生产力成长,国际油价维持每桶40美元价位,是否带动工资及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一旦增加成本传导到下游产品,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压力恐难避免。

其次,中国要面对的难题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投资扩张诱因依然强劲。高长表示,近年中国在重化工业领域如钢铁、原材料、化工、机械、能源、电力和建材等产业投资甚多,据资料显示,目前中国的在建项目超过 7万个,约相当于 3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工作量。

据中国有关资料显示,2004年 1至10月,累计新开工投资项目12万个,较2003年同期增加8154个,因此,自2003年开始出现的投资高潮,至少持续到2007年。

此外,高长认为,中国货币信贷收缩造成企业流动资金不足,不利正常经营。金融调控虽抑制经济过热,但“一刀切”式紧缩信贷,使得中小企业资金周转陷入更大困境,民间金融又趋活跃,由于民间借贷利率很高,资金体制外循环增加,如果货币信贷继续保持目前增速和结构,对2005年经济会带来不利影响。

中国房地产价格上涨加快,房地产泡沫问题再现。高长认为,房地产业预期利润上升,鼓励更多资金投入房地产开发,刺激钢材、水泥等建材价格居高不下,但若无法控制房地产价格涨势,房地产泡沫破灭可能对经济造成更严重冲击。

相关新闻
国际货币基金会:俄罗斯应该注意通膨非成长
李远哲:APEC领袖会议应讨论预防通膨压力
弱势美元影响亚洲出口相对减轻通膨提升内需
新加坡十月物价指数比上月下滑 通膨率上扬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