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林寺位于福建屏山南麓。建于北宋乾德二年(964年),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
当时,吴越国国王钱镠割据闽浙等地,福州郡守鲍修让为祈求佛祖保佑郡境的安宁,拆除闽王宫殿,利用拆下来的材料在屏山南麓修建“越山吉祥寺院”,内有文昌祠、普陀岩和正殿等。正殿之后有法堂,法堂之西有祖师殿,都以屏山(越山)为靠背。此后,后人又在附近建造数座禅院,规模宏大。宋高宗曾赐该寺御书“越山”、“环峰”。明正统九年(1444年),御赐匾额“华林寺”,一直沿用至今。
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附近的罗汉院、越山庵等并入,华林寺规模更大了,后又增建了御书阁、环峰亭、绝学楼、胜会亭等建筑物。清嘉庆至道光年间(1796-1850年),重建大殿、天王殿、山门、廊庑、客堂、僧舍等。但时至今日,均已无处可寻,仅存大殿。
华林寺大殿虽经历代重修,但大殿主要构架还是初建时原物。可称得上是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
大殿为单檐九脊顶抬梁式木构建筑,高15.5米面积574平方米。面阔3间(15.84米),进深4间(14.70米)。大殿为八架椽屋,共用18根柱子支撑,其中檐柱14根,内柱4根。14根檐柱柱头由间额、额枋纵横连结,形成外层大方形框架结构。殿内柱子布局采用减柱法,内柱4根,每根高7米,内柱之间,由前后内额、四椽筏纵横连结,形成内层四方框架。大殿四檐及内柱头上均施斗拱,而柱头上更用特别粗大的斗拱承托,梁架斗拱为七铺作、双抄、三下昂、偷心造,具有唐宋风格。
在整个架构中没有用到一颗铁钉。这是华林寺的独特所在。这种框架结构的合理性和稳定性,使大殿经受了千年风雨的考验,至今保存完好。这种木柱风格流行于南北朝时期,隋唐以后已不多见。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风格使华林寺在唐宋时代的木构建筑中独树一帜。
据现存史籍文献的研究及测定,大殿的建造年代确认为964年。若按建筑年代排列,它列在山西省五台县的南禅寺大殿、佛肖寺大殿、芮城县的广仁王庙、平顺县的天台庵和大云院、平遥县的镇国寺大殿之后,居第七位。前六座建筑均保存在气候干燥的高原地区,华林寺大殿则是长江以南最为古老的木构建筑了。
它的建成,比《营造法式》这部建筑史上有里程碑之称的官方典籍还要早近200年;比浙江宁波的保国寺大殿和莆田的元妙观三清殿要早半个世纪左右。经专家学者考证,华林寺大殿对日本镰仓时期(12世纪末)的建筑风格有着巨大的影响。
(资料来源:世界旅游网)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