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7月27日讯】亚洲时报James Borton7月27日报导,Blog是Web Log的缩写,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而Blogger(博客)则是写Blog的人。具体说来,博客是指使用特定的软件,在网络上出版、发表和张贴个人文章的人。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学生,23岁的刘荻就是一个这样的博客。她因在网络上以“不銹钢老鼠”为名发表了多篇“反对政府加强网吧管理”的言论,遭中国国家安全局在2002年11月逮捕。今年1月从秦城监狱假释出狱后,她又重返校园。经历了一年多的监禁生活后,她终于领教到了博客给自己带来的危害。
刘荻,作为中国众多博客中的一员,成了国内争取民主和言论自由的英勇斗士的象征(中国的改革派代表国家主席胡锦涛,据说也支持老百姓通过网络针砭时弊)。
据保守估计,中国有30万博客,而且该数字呈上升趋势。博客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利用Web Log 服务,在网上保存自己每天写的日记;另一种有一定的技术背景,倾向于自己建网站。在中国,后一种博客较为活跃。一些观察家认为,自2002年起,“海归” 派(留学海外,然后回国工作)人数的剧增,使博客们的“春天”提前到来,博客们在中国的力量也越来越强大了。
纽约的数据自由网的Bobson Wong(http://www.bobsonwong.com/)说:“未来中国的博客们拥有多大的话事权将取决于政府对日常网上行为的限制程度。”该人权组织认为,“如果网民不断抗议,政府就会作出让步。‘不銹钢老鼠’就是个例子。刘荻不是异议人士,但是她的案子的影响力超过了民主人士被关押。”
中央政府一直想控制互联网这个新生媒体,为其所用:国家安全局一边封锁色情网站,一边建立网络警察部队(人数现已超过3万人)过滤国内外的“异议”站点。
总部设在巴黎的无国界记者组织今年6月发表了一份报告书,谴责某些国家对互联网言论的监控。这份报告说,只有在亚洲才会因使用互联网而被逮捕;目前中国是世界互联网异见人士最大的监狱,有63人因为在网上发表意见,触怒政府而被逮捕入狱;越南排第二。观察家们说,实际数字可能要高很多。
哥伦比亚大学的学者Ashley Esarey指出:“所有网络媒体必须采用主流媒体的报道,内容受中共审查。宣传部的触角也是无孔不入。网络聊天室定期检查并删除那些敏感的帖子,以免惹祸上身。惹党生气的新闻工作者要‘下课’,新闻单位要关门。”
今年,博客网站关闭的新闻不断见诸报端。3月11日,中国的几个主要博客网站(blogbus.com, blogcn.com和blogdrive.com)因为刊登政治性内容的帖子而被政府强迫“闭门思过”。在消除了这些“祸根”后,又被允许重新“开张”。
Ashley Esarey说:“像其他传媒一样,电子媒体发表敏感政治言论也会惹上麻烦。以前政府对博客网站无计可施,如今装配了先进的网络监视设备。博客网站也不想被封闭,所以也不得已而为之。”
很多中国网民在志愿参与网上免费的百科全书“维基百科中文版”的编撰。维基百科一直都保持“绝对的、不可争辩”的中立态度,在6月4日至6月21日仍被封锁;原因仍不清楚。
针对最近中国政府对维基百科的封锁,维基百科的创始人James Wales通过香港的Chinatechnews(http://www.chinatechnews.com)发表了对中国政府的正式声明。他说:“对维基百科的封锁,既不是对谎言也不是对宣传的封锁;对维基百科的封锁,仅仅是对信息本身的封锁。”
作为科技进步的一种标志,中国互联网产业得到了中央政府资助和鼓励。但是中国媒体专家吴旭(音译)认为它的整体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他说:“网上关于西方民主的内容,早被聊天室里狂热的民族情绪所淹没。先进的网络技术似乎并没有使年轻人的思想走向民主,反而唤醒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明意识。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反台独、反对京沪线使用日本技术、保护钓鱼岛等活动。”
虽然面对着被关押的危险,中国的网民们无所畏惧地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通过网上征集签名、在留言版上发帖,批评官方政策,呼应者甚众;在一些情况下,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爱国者同盟网(http://www.1931-9-18.org)站长卢云飞发起了“反对京沪高铁使用日本新干线,支持使用国产技术”万人签名活动。短短一个星期,就有9万个网友登陆访问;因此政府也不得不再三考虑是否要使用日本人的技术。
“中国的媒体在某些程度上呈现出民主社会的特征;它们对环境保护、反腐和其他一些政策表示深切关注,在政治上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但中国的新闻自由程度与西方比较仍相去甚远。”马里兰大学史密斯商学院的助理教授Walter Hutchens说:“事实上,观察中国传媒的发展同观察中国人权很相似。进步不可否认,但还是差强人意。”
中国通过实施各种严格的条例(如《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先进的网络过滤技术和对民主人士的镇压来限制互联网。但是,一些中国学者认为,这种审查制度并没有象西方人想像的那样极端,而且惹得民怨沸腾。事实上,通过浏览一些博客网站就可以发现大部分中国网民对“违规”的网上行为并不感兴趣。
天安门事件已过去了15年了;但是直至今日,要求变革和开展政治对话的声音依然在各个角落传播着,但是都比较低调,采取匿名和其他方式,免遭国家报复。
“在新闻渠道有限的地方,人们通过查看网络日志,就可以得知新闻事件的真相,传统媒体因此不敢信口雌黄。”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的助理教授Andrew Lih说。
在德州的博客Kevin Wen(http://www.wen-xin.net/)觉得:“在中国的社会和文化领域,博客正成为基层力量。”叹于中国的博客和网络力量的壮大,加州大学伯克力分校在4月底召开了《中国的数字化未来》的会议对此展开研究。
就像80年代的报告文学给人们打开了一个了解文革(包括对它的批评)的窗口一样,博客网站也为21世纪的中国新一代提供了答案。不銹钢老鼠刘荻的“追求自由生活,漠视中共宣传”的言论,不仅引起了中国的网络警察的“兴趣”,在网友们那里则产生了更多的共鸣。(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