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7月23日讯】(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记者闻剑采访报导) 盛夏季节,中国许多地区拉闸限电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像浙江和江苏两省的苏杭地区,电力供应已经不是“一般短缺”或“严重短缺”,而是已经进入“电力危机|”状态,所有工厂一周要有四天停止生产。记者闻剑邀请浙江湖州师院的经济学者张德存教授(以下简称张)和“中华工商时报”副总编辑、笔名为水皮的中国国内著名财经评论家吕先生(以下简称吕),一起为听众分析中国的电力供应危机的问题。
记者:张教授您现在人在浙江,首先想问一下您现在浙江用电短缺这么严重,用媒体的话说已经进入了电力危机的状态,原因出在那里?
张: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一个是浙江是以水力发电比较多的一个省份,加上这几年的干旱使水库水的容量往下走,所以发电的电量历年也在减少。另外一方面以经济发展的速度来讲,在全国是排在前面的,所以用电量也在逐年的成长。还有一方面问题,就是整个电力产业的发展不平衡。前几年过度的发展水力发电这样的产业,相对的火力发电、核电在全国的布局来讲,虽然在浙江有核能电厂,但是还是没有足够的正视长远的问题。
记者:吕先生我请问您在世界发电业中,水电、火电、核电是三足鼎力的,我看了统计数据,其中火电占64%,水电占18.4%,核电占17.2%,地热以及其它能源发电占0.4%。刚才张教授的一番分析,您是同意还是不同意?
吕:浙江这个地方因为经济发达,最近这几年中小型企业发展的比较猛,它的城乡化走的也比较快,一来工业化的进程相对于它的过去的基础来讲,是一个很大的跃升。我倒觉得可能核电对它这个地方来讲是比较理想的配置,刚才张教授有提到比如说真要搞火电的话,大量的火电厂恐怕也是比较麻烦,因为这个运输,大家知道中央遥控,电力运输能源供应会跟不上。
记者:吕先生刚刚张教授说浙江主要是水力发电,但中国整体的情况,大多是用煤来发电,电对煤的依存度就比较多,假如像江浙一带能得到足够的煤,可不可以考虑像全国其它地方一样用煤来发电?
吕:这的确有一个运输的瓶颈,运输恐怕就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的问题。实际上像江浙一带、上海一带这种制造业比较集中的地方,运输又有瓶颈的地方,还是刚刚那个建议,核电可能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
记者:张教授您怎么认为呢?您认为江浙一带、浙江除了水力发电以外,是像全国其它地方一样都用煤来发电,还是考虑像吕先生说的核电?
张:江浙地区现在上马的一些项目,我们看到的项目都是火电。也就是说短期来讲,火电可能是解决燃眉之急的权宜之计。如果从常远的发展来看,从发展规划来讲,是应该是发展大型的核力发电。
记者:张教授您说到这个长期和短期的目标,路透社引用一些经济学家的话说:中国这种严重缺电的现象,在全国范围内,可能一直持续到2006年,吕先生这些经济学家的预测有什么根据吗?
吕:2006年我想他是根据一个建设周期来估计,根据一个建设周期来计算,可能大家都认为到2006年。
记者:我再请问张教授,您认为中国在体制方面对电力是不是该有什么改革创新?
张:确实是体制上的问题,中国的电力行业还是个垄断行业,并且还是自然垄断行业,自然垄断行业按效率来讲还是比较低的。因为他的发电和供电不是一个部门,是两个部门。两个部门之间没有协调起来,国家又分行政区化的电网,就电力协调来讲还是有很多条块分割的问题。实际上这个产业应该加入更多的竞争者。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张教授我请问一下,刚才我引用有些经济学家说中国的用电荒起码要持续到2006年,张教授您人在浙江,浙江又是中国民企的一个摇篮,您认为这种用电缺电的现象会持续多久呢?
张:这恐怕还得持续3-5年的时间。
记者:但有一点,张教授如果缺电的话就会影响中国生产总值的增加,比如说缺电至少影响中国GDP成长的1-2 %。这样在未来3-5年缺电的话,会不会影响中国经济影响的正常运行呢?
张:这我看也不是什么坏事,要从两个角度来考虑,一方面国家通过这个形式也可以调整经济的情况。
记者:吕先生您怎么看呢?
吕先生:我倒同意他辨正的看这个问题,说到这个用电方方面面的环境制约的话,对它的内在强烈的投资扩张是一种扼止,这种扼止不是扼杀。让它这种投资慢慢的把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会更为持久一点。
记者:也就是说现在这种缺电的现象,可能由坏事就像张教授说的变为好事。
吕:因为方方面面都有这个压力,方方面面就会作这个精选,只要考虑到精选,这种粗放式的经营模式,就会受到很大的冲击。
(以上根据自由亚洲电台录音整理)(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