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宇:中国经济宏观调能否”软着陆”

标签:

【大纪元5月19日报导】中国最近推出的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引起很大反应。其实,在今年三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已透露出宏观调控的讯息,到四月底采取实质措施后,引起全球股市的震动。虽然北京一再强调这次宏观调控不是”一刀切”,但是否能”软着陆”,仍受到广泛关注。

这次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前后经历了半年有多。自去年中开始,中央政府感觉到内地经济出现局部过热的势头,已实施了较温和的调控措施,例如,增加存款准备金率,以及针对个别地区有可能投资过热的行业,发出银行贷款指引和行政指令,希望遏抑这些行业的投资过热现象。

但是,今年开始,由于不少地方继续偷步上马,新开工项目大增六、七成,促使中央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力度。今年三月,温家宝向全国人大会议提交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宏观调控已成为主调,但因具体措施当时未出台,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到4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召开会议研究经济问题,就是要向全国发出讯号,表示中央将坚决果断地推行宏观调控。国务院有关部委于是纷纷出招,既有针对个别投资过热行业的信贷指引和行政指令,又有勒令清理违规投资项目的国务院通告,以及发布加强土地管理的规定。这时,大家才真的相信,紧缩经济来了。

黄先生是广东一个地方开发区的负责人,他认为宏观调控措施对一些落后地方是当头一棒,他说:听了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消息时,有喜又有忧。喜的是,原材料价格下降了。但是,却担心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不利。因为落后地方往往慢半拍,先进地区发展时跟不上,刚要上马大项目时,又遇到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所以,又失了发展的机会。

“经济过热”是中国特色的词语,它并不是什么真正的经济增长过热,实际上是”体制过热”,是体制问题和结构问题引起经济过度膨胀。这些问题具体体现为三个矛盾:首先是不完全的市场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的矛盾,其次是管制的进出口制度与市场的矛盾,第三是政府自己的权力扩张、官员腐败与经济运行的矛盾。

大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历史说明,政府投资是维持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和主要手段。庞大的国有经济,众多的政府部门,承担了大量的项目建设职能,政府成为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加上官员考核制度的关系,地方官员的”政绩工程”比比皆是,屡禁不止。

所以,这次宏观调控,主要是收缩一些地方项目和过热行业。例如,4月27日,钢铁业被首先拿出来祭旗。江苏铁本公司投资的106亿元人民币的钢铁基地将化为流水。苏州市政府坦承其损失将高达50亿人民币,而个人投资也高达10余亿。更可怕的是,几家国有银行又会增加数十亿元人民币的坏帐。这宗案件中的银行负责人及政府官员将被处分。

1993年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金融界的混乱所造成。当时的人民银行行长李贵鲜被免职。但行内却乐观地认为,这次宏观调控因为是结构调整,可能无人会”背锅”。周先生是一名跑财经的记者,他认为:国际市场过分担心,趁机炒作。看来,这次宏观调控对经济冲击有限,压缩一些行业,例如,控制汽车生产,事实上汽车销售也疲软,市场需求没那么大。但农业、能源等投资加大,总量的投入还是可观的。

中国国家统计局近日发表的数据显示,四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34.7%,低于第一季度47.8%的增幅。官方认为,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步伐有所放慢,是控制过热经济的措施开始显现成效。但是,市场消息近期预测,中国有可能会提高利率,这将是中国在过去近十年间首次加息。因此,部分经济学家仍然担心,中国经济仍有可能急剧放缓,也就是出现”硬着陆”。

今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关口。经济学者认为,宏观调控能否成功,关系到中国经济能否跨越关口。保持适度增长,这是温家宝内阁面临的又一挑战。

(据自由亚洲电台报导)

相关新闻
“美国千禧一代”CEO:中共利用美媒攻击神韵
肯尼迪中心炸弹威胁与神韵起诉案的关键
人权律师:对批评法轮功者的回应
【特稿】前学生起诉神韵和飞天的幕后真相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