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5月11日讯】日前,西夏寿陵残碑边饰纹样经学者们的努力,曾消失于中古时期的西夏文明将揭秘。
西夏寿陵残碑是西夏陵唯一一个能确定其陵主身份的碑刻,是西夏历史文化最具见证性的实物载体。寿陵碑主西夏第5代皇帝仁宗仁孝是西夏历史上最有作为的一位皇帝。在其位54年间,是西夏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的极盛期。
据新华网银川5月11日报导,西夏艺术研究者岳键介绍说,西夏寿陵残碑边饰纹样已经被勾连出来,随着边缘纹饰的定位,相关的连带文字也将定位,这使寿陵碑文的最后复原成为可能。
西夏寿陵共出土西夏文残碑1265块,其中带碑缘纹饰的残碑130多块,最重要的是寿陵残碑。寿陵残碑是一座宽5米,高约2.8米,通高4.2米,厚约0.5米的由4座碑座托起的国内外罕见的大体量卧碑。它由碑首、碑额、碑文、碑托、碑座5部分组成,碑面敷朱色,文图鎏金,分阴阳两面镌刻,碑额篆文,碑文行书,碑图以龙饰为主,体积硕大,平视易读,稳固牢靠。
寿陵残碑的纹饰布局采用了碑首、碑额、碑缘三级递进的方式,错落有致、恢宏大气。碑缘纹饰共使用了3种标准规范的图案,环绕一周设置了38条龙,这是历代纹饰图案中设龙最多的,其中扑龙20条、奔龙18条;边饰上下两端各12条、左右各7条。两种形态的龙与卷枝纹依次递进,一龙一枝、一扑一奔,使纹饰画面显得生动活泼、井然有序。寿陵残碑是西夏碑刻艺术的经典之作,98条龙通贯全碑,是我国唯一面世的空前绝后的“百龙碑”。
寿陵龙饰还在延续着西夏人的“龙脉”,使得寿陵龙饰弥足珍贵。寿陵龙饰主要由龙首、龙躯、龙前肢、龙后肢、龙尾5部分组成,种类有奔龙、扑龙等,特别是扑龙,这种造型是西夏艺术家的首创,其自然而然略显夸张的形态、细腻而生动的刻画,栩栩如生,造型威武,使人过目难忘,是西夏龙饰艺术的扛鼎之作,在中国龙饰文化大观园中独此一家。作为龙饰的载体,西夏龙的造型上处处体现着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和创新特色。
始建于西元1038年的西夏王朝存在了190年。经考证,寿陵碑朱碑鎏金,集雕刻、绘画、书法等多种艺术门类于一身,承载的图文资讯,直观、真实地反映了西夏文化艺术的精髓。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