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11月1日讯】(自由时报记者陈维仁╱专题报导‧摄影)“新竹米粉”知名度很高,早期台湾除了南投外,只有新竹出产米粉,全盛时期,新竹的米粉制造商有一百五十几家。台湾俗谚“竹风兰雨”,正说明早期新竹米粉的口感、品质能独步全台,与新竹强劲的“九降风”,有绝对关系。
米粉寮大南势 占尽地利优势
新竹市米粉商业同业公会及新竹市府调查指出,新竹米粉产业集中在大南势一带(竹市客雅、南势、顶埔里 ),大南势迄今仍被称为“米粉寮”,当地从日治时代就是米粉制造中心,这与该处生产稻米、位居客雅溪旁取水容易、风势强劲,及有宽广的晒米粉场地等有关。
据新竹市志记载及耆老口述,“新竹米粉”由中国福建省惠安县传入,确切年代已不易考据,但绝对在百年以上。
新竹市米粉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郭凤娇表示,除了新竹,早期台湾仅有南投埔里出产米粉,但以“水粉”为主,产量也远不及新竹,新竹可说是全台米粉重镇。
光复后,“新竹米粉”渐渐闯出名号,行销全台,1971年后进一步开拓外销市场,主要销往国外华人社会。
她说,1971到1981年全盛时期,南势一带的米粉工厂,常常见到卡车排队等着载运米粉的情景,为了抢货,盘商甚至是用布袋装着现金到工厂买货,这些她十几岁时的情景,记忆仍相当深刻,当时她家的工厂在出货旺季时,一天产量甚至近两万台斤。
郭凤娇说,1971年到1981年间,是“新竹米粉”最为辉煌的时代,业者高达一百五十几家,不过目前仅剩下二十五家,其中有七家处于半歇业、停工状态。
九降风晒米粉 吹拂干冷回忆
受惠地利之便,新竹米粉有“霜风”吹拂,也就是略带点阳光的东北季风,每年11月到隔年1月,空气冷冽、水分少的九降风吹拂期间,是传统米粉业者最喜欢晒米粉的日子,半天就风干的米粉,品质也最优。
风城米粉业者表示,从先人留下“三分日晒、七分风干”的晒米粉原则,就可知道“风力”对晒米粉的重要性,晒米粉如果遇到阴天无风,一天晒不干、必须晒第二天,米粉可能就臭酸坏掉了,品质当然欠佳。而干冷的“霜风”,水分少且可去酸质,三小时就可将米粉吹干,故而老一辈的业者晒米粉并不是靠太阳。
引进机器量产 产业由盛转衰
不过,靠天吃饭的时代过去了,大型烘干机取代老天爷角色,用烘干机烘干米粉,品质、口感与传统制程的米粉相差无几,溪埔一大片“竹编仔”晒米粉场景已不复见,这意味过去新竹米粉引以为傲的九降风,已经优势不再。
郭凤娇指出,1986年间,部分业者采用一贯化生产的烘干机等大型机器设备,新竹米粉产业也因为产量放大而竞争更加激烈,商场杀戮的结果,业者一家家关门,整个产业反而大不如前。
去年,受景气不佳影响,生意又比三年前要掉了三成多。目前多数业者都处于苦撑状态,部分同业一个月只开工十天。以她家为例,高峰时期曾经日产近两万台斤,现在有时一天出货不到三千台斤。
郭凤娇分析,新竹米粉产业日渐没落的原因,包括饮食习惯改变(西方速食大量引进 )、南部业者削价竞争、北部人工成本高昂等。
早期许多北上新竹,在米粉厂工作的工人,学得一技之长返乡后,也陆续集资设厂,加入米粉制造业的行列,部分企图走“捷径”的业者,以成本低廉但劣质的“粉浆”(面筋抽取物 ),取代原有的在来米浆等原料,然后再以“新竹米粉”名义倾销出售,造成市场上到处都是“新竹米粉”。事实上,真正在新竹生产的,却只有一定比例而已。
“米粉节”促销 新口味打市场
此外,近来台湾市场上还出现中国生产的劣质低价米粉,虽然口感极差,但也打乱市场应有行情。
郭凤娇说,为了因应市场冲击,新竹米粉业者近十年来,陆续研议出许多应战对策,包括生产可直接冲泡的速食米粉、开发南瓜或山药等新口味米粉、举办促销活动,其中以“新竹米粉节”活动规模最为庞大。
郭凤娇说,她与同业对新竹米粉前景感到“不太乐观”,业者们努力为产业打拼之际,公会也呼吁各级政府多给予实质促销上的帮助。
米粉赖人工 丝丝皆辛苦
记者陈维仁╱专访
米粉制造过程的艰辛,一般人是很难体会的,家族从事米粉制造至少一百二十年的郭凤娇说,“嫁南势,做到死,嫁到客雅庄,不死也黄酸”,这一句俗谚形容得最为贴切。
新竹市米粉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郭凤娇表示,米粉产业是一项艰辛的工作,工作时间更是日夜颠倒,例如凌晨两点就要起床“蒸粿团”,很多人都不愿传承或从事这一行,她的儿女就明白告诉她,绝对不会接棒。
郭凤娇指出,新竹米粉产业集中在大南势一带,大南势又称“米粉寮”,所以新竹也有“嫁尪不嫁米粉寮、米粉做好就割草、扁担担起眼泪流”的俗谚,这都说明米粉业的辛苦。
此外,米粉行业看似简单,其实不然,不仅制作流程繁复,经营也是难事,所以也有“米粉孔、百百孔、百万财产都落空”的俗谚流传。
郭凤娇说,一般人买米粉时,都不会特别指定买“细米粉”或“粗米粉”,因为绝大多数的人,根本搞不清米粉有粗、细之分。
粗米粉指的是“水粉”,细米粉(或称幼米粉 )则是新竹特有的“炊粉”,但不管粗、细,指的都是晒干或烘干的米粉。另有一种湿(澹 )米粉,更是新竹才有的特产,目前“炊粉”大约占了新竹米粉产量八成左右。
传统米粉的作法,先将在来米洗净、浸泡后磨成米浆,再进一步压干成粿粉。如果是制造“幼米粉”,即在机器压出粉丝后用蒸笼蒸熟,因为是采用蒸的过程,故称为“炊粉”(蒸,台语发音为炊 ),炊粉在蒸好后要稍微冷却,然后才用手撕成条状放在竹制器具上“风干”。
至于粗米粉,则是压条成型后就直接放在水中煮,煮到半熟后再放在冷水中泡一下,以免造成沾黏,也因为前述制造过程,故被称为“水粉”。
如果不以“粗”、“细”区分,也可用全熟、半熟区分,“炊粉”就是已经全熟的米粉,而全熟、半熟,对于后续的烹煮料理也会有所影响。另外,作好的“炊粉”如果没有经过“风干”过程,直接当作食材煮食,新竹人称它为“湿炊粉”或“湿米粉”,但因为这种湿米粉不能保存,业者都以供应当地的饮食餐厅为主,或在市场上零售,外县市的民众鲜有机会吃到新竹米粉中的“湿米粉”。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