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器的收藏价值

font print 人气: 5
【字号】    
   标签: tags:

  不同时代的玉器,价值并不完全相同,概括玉器发展近7000年的历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玉器的价值:
  
  首先,制作玉器的原料,即玉料本身就是宝石,因而有其自身的价值,这是玉器与其他如书画、青铜器、陶瓷器等古董的区别所在。玉料价值的大小受产地、色彩、形状、大小等等的制约。虽然在历史上曾有过“君子审玉,重德而次色”的玉材观,但在先秦时期关于和氏璧的故事恰恰证明了玉料的价值被人们所重视。秦汉以后,西域的和阗玉涌入内地,以其产量大、质地纯、色泽好而受到了人们的青睐。此后,和阗玉垄断中国2000年之久,清乾隆帝不惜花费大量财力和物力,从新疆运进单件上吨重的玉料。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从缅甸境内运进的翡翠才取代了中国传统的玉料。由引可见,玉料本身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
  
  其次,初期的玉器主要是生产工具、祭祀工具和装饰品。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社会财富也渐渐增多,等级观念也愈来愈重,产量稀少、美观的玉器,赋予了这种制度的观念。从新石器时代中期起,从氏族首领的墓葬中就发掘出了一些精美的玉器。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此现象更加明显,良渚文化的一些墓地,一座墓葬中就曾出过上百件玉器,其中的玉器显然也只出土于大型的墓葬中,成为只有少数统治者才有权占用的器物。进入商周时代,情况更加普遍,二里头文物中的“柄形饰”,都出土在商周时期的大型墓中。秦以后,玉玺成了君权的象征。据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用了一块上等的蓝田玉(又说为和氏璧)制成了一枚传国玺,以后各代帝王都看重这枚传国玺,认为要得了此玺,才是真命天子。东晋时的几个皇帝都没有得到这枚玺,被讥为“白版天子”。汉以后的各代还专门规定了达到某一级别的人才能有资格得到什么形制的玉玺。以玉为玺的制度,一直沿袭到了清代。乾隆皇帝釐定的25枚宝玺,绝大多数为玉制。在唐代,则对玉带的佩用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如《新唐书·舆服》中所谓的“其后以紫为三品之服,金玉带銙十三;绯为四品之服,金带銙十一……。”《周礼》一书中曾作了详细的记载,“六瑞”的使用规定为:天子用尺寸最大的镇圭,公用桓圭,侯用信圭,伯用躬圭,子和男用谷璧和蒲璧。不够某一级别身份的人不准持佩。《左传》中明确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由此可见,从原始社会末期到清代,某些玉器一直是政治等级制度的重要标志器物。

  玉器又是聚敛财富的手段和显示富有的一种标志。良渚文化中出土几十件以上玉器的墓葬,墓主都是有权有财富的人。有的一个墓葬出土上百件玉器,除作为宗都、丧葬用器外,有着标志财富的功用。在安阳殷墟的妇好墓、江西新干大墓等一批商代贵族和方国墓葬中,仍有大批玉器出土。在商代出现了玉作的币,即贝形玉币,同时玉也作为了交换品和贡品。妇好墓出土的一件玉戈上刻有“卢方皆人戈玉”。商代明期,商王室所用的玉器的玉材,有相当部分来自辽宁和新疆等地,是通过交换或入贡得到的。在西周,僻处四川的蜀国就曾向夷王贡献琼玉。名贵的玉器价值连城,为了得到一块上等的玉器,不惜发动战争,甚至割地相让。秦汉之后,玉作为显示富贵的财物,一直受到权贵们的青睐。作为一种商品设肆而卖,早在宋代就已出现。
  
  明清以来,玉器商店渐渐增多。晚至清代,玉器的身价更是普遍升高,有“古铜旧玉无定价”的说法。

──转自《世华网》(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代苏州、扬州等商业大城中的达官贵人,喜好收购玉器。究其缘由,固然有个人喜好或附庸风雅的因素存在,但也常常是为了要入贡,以讨好爱玉的皇帝。
  • 玉,在中国是非常珍贵的质材,琢磨玉料成为器物则相当的费工、费时,如何节料、省工遂成为玉器设计过程中,空间思考的准则之一,而“量材就质”便是此思考方向下产生的艺术特质。
  • 夏商周时代玉器的风格渐趋统一
  • 魏昭侯说话时,往往在无意间将一些重大的机密事情泄露了出去,使得周密的计划不能实施。大臣们对此很伤脑筋。
  • 黄金有价玉无价,自古以来深受大陆民众青睐的玉器,如今又再度受宠,成为人们收藏和投资的热点之一。最近在上海举行的“城隍珠宝”秋季珠宝玉器精品拍卖会上,一件翡翠鹅蛋型手镯以一百一十六万元人民币天价成交。这件玉器晶莹剔透,翠色一气呵成,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收藏极品。新华社报导,在同一场拍卖会上,一条六十一粒圆珠翡翠项链成交价高达九十二万元,而一枚蝙蝠造型的翡翠胸针也因色正种好、雕刻镶嵌工艺上乘,拍出了十六万五千元的高价。当天共有二十六件精品玉器成交,落槌价达到两百五十八万七千元。
  • 宋之问是唐代诗人,他与另一诗人沈佺期齐名,时称“沈宋”,是唐朝近体律诗的代表人物。
  • 张巡带兵军纪严明,陈琳檄文文笔俊美。
  • 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在过去三四千年间,其下游决口一千多次,河道因河水泛滥大改道共26次,对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影响巨大。为此,历朝历代政府都要派官员治理黄河。有清一代,出了几位治河能臣,其中治水最为成功之一的当属道光年间的河道总督栗毓美,清史稿是这样评价他的:“实心实力,卓为当时河臣之冠,不独砖工创法为可纪也。”
  • 历史上的北伐战争,既有晋代祖逖中流击楫的豪放意气,也有蜀相诸葛亮兵出祁山的鞠躬尽瘁,更少不了岳飞北上抗金、收拾旧山河的壮怀激烈。正因为这些千古流传的英雄故事,“北伐”也被赋予锐意进取、统一国家的意义。
  • 梁国边亭的人暗中帮楚人灌瓜而使两国友好,曾参耕耘误斩瓜根而被父亲杖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