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9月28日讯】自由时报记者杨珮欣╱云林报导.摄影
入秋到东北季风来临之前,是牡蛎(蚵)最肥美的时节。位在台湾云林县的台西渔港,不但有最正港的新鲜牡蛎、可以大啖出名的海口风味餐外,这里还是全国目前唯一可以登上胶筏畅游海上蚵田的渔港。想要过过当“青蚵仔嫂”的瘾、吃新鲜的蚵仔,可得赶紧来一趟台西喔。
台湾本岛西海岸是养殖渔业的重地。秋风一起,近海的蚵田里,青蚵仔也变得肥美可口。想体验“青蚵仔嫂”的甘苦,就要到台西。不但可以坐胶筏出海,巡蚵田、采蚵仔,端上桌的蚵仔保证“尚青”!
台西之行的计划,大约只要在中午以前抵达渔港就可以。眼尖的游客一定会发现,前往渔港沿途,尽是由蚵壳打造出来的地景艺术,一座座蚵壳堆起来的小山,还带着海洋生物特有的光泽,让通往海洋的道路亮晃晃的,仿佛正欢迎着远来的游客。
活力海岸.渔村小站
蚵田体验的第一站,不妨先到旅客服务中心“渔村小站”去转转。这里原来是渔港管理所,后来在台西当地的社区工作团体──活力海岸工作队的争取下,“改装”而成的小憩和聚会空间。里头展示着蚵农捐献出自家的古董渔具、台西艺术协会举办的绘画和摄影比赛作品,以及活力海岸工作队在海岸“捡破烂”:蚵壳、漂流木等,加上亲手彩绘装饰,将这个已闲置十年的小空间,里里外外改造得十分温馨。
活力海岸工作队的朋友们,会热情的示范如何使用骨董渔具,和讲述当年台西渔港还能捕鱼的风光日子。在闽南语解说中,有着浓浓的海口腔。不过说实在的,因为饥肠辘辘,连后来团队成员讲解“蚵的一生”时,我的注意力也很难集中,只盯着桌上的道地海口风味餐猛盘算:等肚子填饱后出海游蚵田,身历其境时再讲解也不迟吧。
台西特有手工业:串蚵串
天下可没有白吃的午餐。品尝过海口风味餐后,就必须“上工”啦。
青蚵仔兄、青蚵仔嫂的工作,一开始得将蚵壳打孔穿洞,再拿着绳子一个一个的等距串起成蚵串,准备在放养时刻拖入海中,挂上蚵棚,就可以等待蚵的受精卵在淡水海水的交会处浮游,并附着在一串串蚵壳中。约莫十五天,随着潮水涨退,就可以看到可爱的蚵苗啰。
不过这样的工作现在都是老一辈的人在做,正值青壮年的正港青蚵仔兄嫂,已经不多见了。一方面因为年轻人受不了太低廉的工资,另一方面老人家可以用来打发时间。串一个蚵壳的工资是一角,一条绳子必须刚好串上十八个蚵壳,然后十条绳子才能串成一个蚵串,换算起来做好一个蚵串才十八元而已,手脚再快,一天也只能赚一、两百元,不过这可是台西独有的手工业喔。
串好蚵壳,戴上密不透风的“公娼帽”和防晒的长袖衬衫,套上救生衣准备登上胶筏。才刚到渔港,就看到蚵农们刚收成回港,操作着机具将一篓篓的牡蛎吊回岸上。
新鲜最前线:蚵田采蚵
胶筏出了港,回头看着台西渔港两个遥遥相望的招牌灯塔愈来愈小时,已经不知不觉进入蚵田之间了;这里的海水非常平静,刚学会撑胶筏的人还会互相比赛看到底谁撑得快。
停船后,蚵农熟练的踩上蚵棚,拉起蚵串去除海藻等杂物。我也学样从海里拉起蚵串,想试试能不能让它们出来晒晒太阳。没想到浸泡在海水中的蚵串实在太重了,抬不起来的我只好捡点现成的工作做,自比“青蚵仔嫂”剖起蚵壳、拿水帮蚵仔洗洗澡。这里的牡蛎可真大呢!怕腥的我,原本想捏着鼻子囫囵吞下去,没想到因为蚵仔洗过咸咸的海水,去除了腥味,又滑又Q的滋味还真不赖!
胶筏继续前行,登上沙洲,这里还遗留着过去的蚵棚竹竿,现在则成了寻找招潮蟹、观察海岸湿地生态的好地点;潮水刚刚退去,沙滩上就出现密密麻麻的小螃蟹,把这里妆点得好似生态乐园。遥望着被台西人戏称“恶魔岛”的离岛工业区,逐渐点亮的灯火朦胧,大概谁也没想到恶魔有一天竟成了优游蚵田的一景。
搭胶筏出海巡完蚵田,回到“渔村小站”喝招牌冰咖啡或花茶是最快的解渴方法。想要约会落日余晖的,不妨往港边的木栈道。其实除了渔港周边,中山老街和民权路口,看看日治时期遗留迄今的乡长宿舍、海口庄派出所和安海宫等人文史迹,除了安海宫,这些老建筑原本要全数拆除,因为居民的奔走,才留下来做公共空间使用。翻新改建的现代化派出所和这些老房子聚集在一起,古今交错,有种说不出来的冲突美。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