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河图》、《洛书》看中西文明的相似性

任欣
font print 人气: 15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讯】尽管许多后世学者认为《河图》与《洛书》可能仅为假托的神话而已,但从这两幅图案中,黑白点的排列方式,我们却可以发现许多惊人之处……

文献中记载,上古时期曾有一匹龙马背负着一幅图案,现身于黄河上游的河水之中;后来又有一只乌龟自洛水中浮现,其背上同样背负着一幅图案,故此二图名曰《河图》与《洛书》。相传大禹治水时,就是藉由这两幅图案中的启示而完成了他那划时代的水利工程。据说后世的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就是从《河图》与《洛书》演变过来的;并且麻将、象棋与围棋的发明与这两幅图也有关系。尽管许多后世学者认为《河图》与《洛书》可能仅为假托的神话而已,但从这两幅图案中黑白点的排列方式,我们却可以发现许多惊人之处。

先从《河图》的宏观来看,它可以分为东、南、西、北、中五个部分,每一部分均由不同数目的黑点与白点构成。黑点均为偶数(阴数),白点均为奇数(阳数)。在《易经》的象数中,这些黑点与白点的数量与排列有一套说辞,即所谓“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我们在此先不讨论各家学说如何解释这些文字的意义,但我们确实看到了《河图》的排列型态与阴阳五行有所关联。

至于《洛书》,在《易经》上称“载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在其中”;从型态上来看,《洛书》可由《河图》的排列中对调表示“天七、地二”与“地四、天九”的黑点和白点,拿掉“地十”的白点,再将外围的“天、地”分开排列于八个方位即成。从《洛书》的排列方式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若将各方位的黑、白点以数字表示,这些数字的相对位置恰好形成了一个“神奇方块”–在这九个数字中,无论是横竖或对角线方向相加,得到的总和均为十五!

“神奇方块” 始于至少两千年前的古印度,十五世纪时传入欧洲;在那个年代,人们篆刻这些方块于银盘上以袪除瘟疫。其中德国的著名画家阿尔布列特.杜勒,创造了一个四乘四的方块并将它画在一张名为“沉郁” 的画上;而这个方块最底下一行中间的两个数字“1514”,正好是欧洲发生大瘟疫的那一年!“神奇方块”是否为某次古文明的滥觞不得而知,但《洛书》与它确实存在着一定的渊源。

有研究《易经》的学者认为,《河图》应该也具有“神奇方块”的特性;但今天看到的《河图》并无此性质,故认为当今使用的《河图》是经过后世五行家改造而成之物,并非原始《河图》。即使如此,现在的《河图》从数学上看也有一定的规则性:从中心的“天五”出发,往四个方位的“天、地”相加(避开中心的“地十”),都可以得到最外围的“天、地”之数。

那么,《河图》与《洛书》的真实意义究竟是什么呢?在数学与历史上发现的种种相似性明显地并非偶然。有学者认为这两幅图案其实是星象的象征:中国古代许多历史名家均擅长观星,因此这也是合理的推论;其作用可能类似西方占星学,为简化、归纳性的“抽象星象学”,并非直接对应于天文观测的星座。而《易经》中那些对于《河图》、《洛书》的描述,则可能为东方文化中对于宇宙的起源、运行等等理论性的概述。

参考文献:
1、南怀瑾,《易经杂说》
2、杨燿桐,〈河图、洛书就是数学魔阵!〉
3、读者文摘,《智巧集》
4、曹玉清,《易数玄机昭秘》@(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