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领丧亲者面对悲伤走出迷雾

自由时报记者罗碧

人气 1
标签:

【大纪元7月19日讯】“记得这月亮,以后你看到月亮时,就好像看着我,我也在看着你”,这是一名罹患小肠癌的十六岁男孩在离世前,与母亲在安宁病房,共度最后一个中秋节时,留给母亲的话语,希望妈妈能坚强地活下去。

 而他的母亲在他离世后,告诉社工师,她知道没有男孩的日子会很难走,但她会好好过,她知道男孩还是陪伴着她,只要她看见月亮,就会想起男孩的话…。而在失去的悲伤中,不断地鼓励自己、安慰自己,在痛苦中站起来。

 马偕医院安宁疗护示范中心临床社工师苏绚慧最近将她在安宁病房中,所陪伴的十余个丧亲个案的故事与经历,集结成“请容许我悲伤”一书,希望告诉读者,悲伤是真实的存在于人间,存在于失去所爱的人心中,不能再被否认,也不能再被闪躲。

 绝大多数东方人生性保守,忌谈生死,甚至常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以致有很多人在面对悲伤、痛苦时,总是隐忍着痛苦,强颜欢笑,或是以忙碌来逃避孤寂与失落的情绪。

 不过,为此书写推荐信的艺人义工孙越则认为,悲伤是一种情绪,最好能够及时宣泄。
 作者苏绚慧自己也在十四岁那年,经历失去父亲的痛苦,因此她很能体会失去所爱的亲人、分离的悲伤与无法告别的遗憾,但是她发现,失落与思念是生命里的一部分,失落可以让人的生命新生不同的力量,使人的情感丰富,也让人心柔软、敏感与和善。

 而悲伤是因为我们有爱,因此学习面对自己的悲伤,给予悲伤足够的时间与支持,可以修复与滋润生命。

 作者说,完成悲伤工作,就像淘金过程,一开始会捞出一堆混沌、污秽的沙泥,让人怀疑是否值得这么做,但是在经历多次反复洗涤、沉淀、洗涤之后,所出现的细致纯净的耀眼金沙,却会让人感到惊喜与珍贵。

 因此作者也在书中,提供了“你可以为悲伤的人做些什么”、“悲伤者的需要”、“陪伴孩子面对丧亲的温柔提醒”等讯息,期盼让曾经丧亲者或正面临丧亲者能找到善待自己悲伤的出口,也让更多人能获得力量,去抚慰失去挚爱者,给他们慈悲的支持。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烟熏红薯炖小扁豆 富含蛋白质 温暖的冬季素食
南德版土豆沙拉 好吃的秘诀是加了牛肉汤
烤茄子配辣椒酱 低脂低胆固醇的健康蔬食料理
入口即化的烤红薯作法 每天晚餐都想吃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