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6月29日讯】〔自由时报记者邹念祖╱专题报导〕“战地琴人”的重心都在主人翁华帝斯洛史匹曼身上,因此这部电影的成败就系于波兰斯基能否找到适当的演员,巧妙将他改造成侥幸战火逃生的波兰犹太钢琴家。
谨慎的波帝 抓得住观众
波兰斯基在看了一千四百位试镜者后,最后选择了来自纽约,带有匈牙利与犹太血统的安德烈波帝。之所以选择波帝,是因为他看过波帝在“SOS酷暑杀手”的演出。波兰斯基认为,许多演员都喜欢在电影里彰显自己,拚命要让观众看见“我在这里”,波帝却不是那样的人。
波帝很谨慎,不会做一些太戏剧化的演出,但是他又很有存在感,因为他长得颇帅。所以即使是最简单、最安静的戏,他都可以抓住你的注意力。
“战地琴人”中的史匹曼长期营养不良,像过街老鼠般孤独一人躲在公寓里。为了帮助波帝进入这个角色,波兰斯基要求他在片子开拍前先搬到巴黎住六个礼拜,每天只靠着一点点食物活下去,断绝所有与人的接触,所有时间都在练习萧邦的奏鸣曲。
影片开拍前 先磨男主角
等到影片在柏林开拍时,身高一八八公分的安德烈波帝,体重已从七十三公斤瘦到只剩五十九公斤,脸上挂着两个大大的黑眼圈,整个人虚弱地不成人形。
“战地琴人”的拍摄顺序是倒着拍,一开拍就是片尾一场爬墙的戏,波帝告诉导演波兰斯基说:“我完全没有力气。”导演回答:“你需要力气干嘛?做就对了!”
波帝置身雪地,又冷又饿,全身只剩皮包骨。为了配合机器取景,他重复爬了很多次,后来几乎爬不动,全身都在发抖抽搐。
当他好不容易翻过墙的另一边,却看到他此生看过最荒凉的景象,那看起来完全不像电影场景,因为那都是废弃的苏维埃军营。即使当时摄影机拍的是他的背面,他还是忍不住哭了!
波帝说:“因为我想像那是我的城市,突然感到好孤单,那种强烈的震撼,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当时我想着,天啊!我还要再拍六个月,而我已经快累垮了,几乎连一天都撑不下去。”
波帝遭“虐待” 未演就很像
在波兰斯基的持续“虐待”与“设计”下,波帝几乎不用“演”,就已活脱像个战火幸存者。为了让他维持像戏中史匹曼一样孤立而被排挤的状态,波兰斯基除了要求波帝戴上耳塞,还要求所有工作人员,非必要不得与他交谈,波兰斯基自己也都用波兰文与工作人员说话。
就算波兰斯基要问候波帝,也是凶巴巴的:“你今天吃了什么?你最好别被我逮到偷吃。”
波兰斯基要让一切尽量逼真,所以一场波帝与哥哥抬着一篮子书走过大街的戏,波兰斯基竟然在篮子中装满了波兰文的百科全书,让这两个饿到没力气的演员抬得半死,决定偷偷拿出几本减轻重量。没想到这些都逃不过导演的法眼,两人立刻被严斥了半小时。
导演亲示范 演员没话说
光动嘴皮子不足以服人,波兰斯基还会亲自示范危险动作。有一天波帝刚睡完午觉,整个人还昏昏沈沈的,波兰斯基就叫他爬上房子、挂在窗外、被乱枪扫射,然后再沿着房子滑下去,抓着排水沟的边缘撑着、最后再摔下去。
波帝听完后的第一个反应是:“啊?!”然后他就问波兰斯基有没有人先做过一遍?得到的回答是:“别这么孬好不好?你们这些好莱坞明星怎么都这么孬呢?”说完之后,波兰斯基就把上述动作做了一遍,让波帝觉得他“简直就像电影里的哈里逊福特”。
然后波兰斯基拍拍身上的灰尘,对波帝说:“好,现在已经有人做过,换你了!”
影片太震撼 波帝泪满面
片子拍完又过了好几个月,终于到了第一次看片的时候,在场只有波兰斯基、波帝与几位音效工程师。波帝完全被这部影片的强大力量所震慑住,要不是在场还有其他人,他简直就要泪流成海,只好咬住毛衣忍着哭。
片子演完了,波帝还在思绪翻腾,不能自已,而波兰斯基就只是云淡风轻地转过头,对波帝说了一句:“还不赖吧!”
就这样,这部波兰斯基觉得“还不赖”的电影,不但让沈寂已久的他拿下了坎城金棕榈与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也让原本没什么名气的安德烈波帝,成为影史上最年轻的奥斯卡影帝。(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