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元辉:吃苹果的方法

胡元辉  中央通讯社社长

人气 1
标签:

【大纪元6月26日讯】苹果,产地甚多,原本无甚稀奇。

香港来的苹果,有种亲近的新鲜感,没有吃以前,人人垂涎欲滴,倒也渴望咬它一口。

咬了第一口香港来的苹果,的确颇多人感到新鲜,再咬一口,仍有点意犹未尽,等到咬了第三口,神秘感渐褪。此际,食客们不免品头论足起来,有谓华盛顿苹果比较好吃,也有人称富士苹果相对可口,当然还是有人独沽港味。结果香港来的苹果虽然一咬上瘾的人不如预期,终究打开了若干市场,而华盛顿与富士苹果依旧拥有买主,究竟鹿死谁手,尚待下回分晓。

上面说的故事不是别的,正是近日上映中的香港苹果日报登台记。

说故事当然可以化约许多复杂的细节,在真实的媒体世界里,苹果的战争可就不是数语所能道尽。只不过,对台湾社会而言,苹果战争的诸多细节根本无关乎国计民生,甚至,谁赢谁输也未必是民众利益之所系。真正值得关心者,厥在“苹果登台”究竟为台湾的媒体生态带来何种“苹果效应”?

其实苹果日报还未在台发行,苹果效应便已出现。最明显的莫过于几个发行量比较大的报纸开始“加料”,把一些刺激性的新闻“作大”,把一些重口味的新闻“挪前”。同时,图像的比例、编辑的概念也逐渐抛弃既有的框架,开始作比较“出格”的尝试。

坦白说,这些改变未必全然不好。从苹果日报虚拟来台到真正登台的过程,扎扎实实对框架化的台湾报业起了高度冲撞。许多禁忌因而不再是禁忌,许多创意也不再只是创意,台湾的报业被迫作了比较开放、比较大胆的革新,比较有了“个性”。

可是,“苹果效应”真正令人瞩目,或说令人忧虑者,并非报纸形式的改变,而是办报理念的转移。图片大一点或是小一点,文字多一点或是少一点,并非苹果日报办报的“精髓”所在,相反的,苹果日报所有形式上的要求均是以资本社会“赢的逻辑”为最终判准。简言之,只要顾客喜欢,苹果就喜欢,一旦顾客嫌厌,苹果也就立即弃如敝屣。

苹果日报为了争取顾客的喜爱,为了赢得市场的胜利,在新闻采访与报导上几几乎百无禁忌,几几乎笔不择言。相对于台湾报业仍过度存在的“人际取向”与“立场取向”,自有几分突破的可取。但过犹不及,将赢的逻辑推到极点,很容易沦为捕风捉影,有闻必录,甚至无中生有,向壁虚构,将媒体的专业伦理全然抛诸脑后。

全面反“苹果化”,从某个角度来说,其实是对台湾报业的过度美化,但是从苹果日报已经出现的偏差来看,我们却也有足够理由对“苹果化”抱持深切的疑虑。作为媒体生态的一环,我们未必在意这场媒体战争的市场结果,却十足关心这场战争所导致的新闻产制效应。

新闻工作者吃苹果的方法有很多种,最重要的,当然是挑好的部分来吃,可千万不能把劣质的苹果吃成社会的主流。当然苹果的滋味好不好,究竟要不要吃下这颗苹果,消费者仍是最后的决定者。

吃苹果,有时候可以通肠胃、助消化,有时候也会拉肚子、伤身子的!──转自《台湾大纪元时报》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青森佳肴满是苹果香
美科技股激励  可望启动台湾电子股补涨行情
港报指让台湾加入世卫是符合国际社会的利益
一盒小苹果 一段难忘的记忆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