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大旱、地震与西周灭亡

林兰
font print 人气: 16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5月31日讯】 编者按:昔有草木于枯、大地涸竭,三川震动、源塞流竭, 天显异象,为周朝亡国之兆。今有五年全国大旱,东北、山东河库干涸,黄河全线水枯,北京高温异常,全国暖冬年年、南北蝗虫遮日、沙尘黑风袭人、洪水冰雹萨斯,又为那一桩?

周宣王末年(约803年),西周又发生了大旱灾。这场旱灾,持续时间更为长久。大旱不仅使河流、池沼完全涸竭,而且森林、草木皆于枯而死。农田、庄园,都变成了一片荒野。没有粮食,连人畜饮水都发生了因难。《诗.召旻》记载了这次大旱灾:“旻天疾威,天笃降丧。瘨我饥馑,民卒流亡,我居圉卒荒。”旱灾带来的是一派庶民逃亡,邑里空虚,村落萧条,田园荒芜的衰落景象。

面对持续严重的旱灾,周宣王继用了先朝的祈禳。《春秋繁露.郊祀》载: “……王以不雨,遇灾而惧,整身修行,期欲以稍去之” (《帝王世纪》)。但是,宣王没有商汤的德行,无论他祭祝,还是“整身修行”。都无济于事。旱魔仍在肆虐。

这场旱灾,一直持续到幽王上台继位时。这时,持续的旱灾已使西周处于危难之际。可是,这位注定要当亡国之君的幽王刚愎自用,听不得逆耳忠言;时常耽于声色,对国事不闻不问。一场更大的天灾–地震发生了。周幽王二年(前780 年),镐京发生大地震,泾水、渭水、洛水三川震动。源塞流竭,歧山崩塌。太史伯阳甫认为这是阴阳二气失序、周朝即将亡国的征兆。但幽王依然如故,不理政事。史书所讲的“烽火戏诸侯” 讲的就是幽王下令点燃烽火,为博褒姒一笑的故事。

此后,西周还出现了一些异常气候和自然现象。《竹书纪年》载:“幽王三年冬,大震电。四年夏六月,陨霜。”这里所记述的,实际上是一种冬暖夏寒的异常气候。冬暖则害虫多,夏寒则伤庄稼。

频繁的自然灾害,加剧了西周的政治、经济危机。加上周幽王的昏庸荒淫和倒行逆施,公元前771年,申候联合犬戎,攻下了四周首都镐京,杀死了幽王,宣告了西周的灭亡。

(正见网)(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翻开中国历史,当遇到重大灾异如蝗灾、干旱、慧星出现等时,古时的帝王认为是上天的示警,是对自己统治不满意的警告,是自己“德不类”,所以要采取“素服”、“避殿”、“撤乐”、“减膳”等措施,以反省,“修德”,甚至还要下“罪已诏”,把导致灾祸的原因归咎于己,让天下宽恕自己的“失政”于民。这与古时的帝王治国须“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德配天”的宗旨是一致的。

  • 编者按﹕中华民族是骄傲的民族﹐中国人历来就有敢讲真话的传统。然而中共建立红色政权(又称红朝)以来﹐历次政治运动中﹐莫不以谎言为基础。“红朝谎言”如洪水猛兽﹐“大跃进”﹑“亩产万斤”让国人生灵涂炭﹐文革十年冤假错案无数﹐国家主席被游街批斗,无不是谎言助纣为虐。改革开放以后﹐“红朝谎言”与时俱进﹐具备更高的技巧和迷惑性﹐并向世界扩散﹕在六四﹑法轮功﹑SARS等问题上......“红朝谎言”仍层出不穷。古人云“温古可以知新”﹐为提高民众对“红朝谎言”的免疫力﹐不再受中共喉舌的宣传蒙骗之苦﹐特刊“红朝谎言”系列文章。期望“以史为鉴﹑泽被未来”﹐同时鼓励人们敢说真话﹐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 编者按: 中国的历史是朝代更迭的历史。你方唱罢,我登场。千万个多姿多彩的主角,千千万万忍辱负重的百姓。然而, 连年起伏的天灾似乎是这场大戏的主线。它警示天下;它谴罚违天理之徒。它导演着一代王朝的衰亡,另一明主的兴起。
  • 编者按:天灾的始末与君王的德行息息相关。汤王为民献身的品行顺应了天理,天除旱降雨。
  • 编者按:六百一十三年商朝气数已尽。帝辛(纣王),暴虐无道,沉迷酒色,宠妲己,残害忠良。违天理,逆人道。山崩水涸,天亡商。
  •  周瑜始终力挺少主孙权,朝“南面称霸”的目标奋勇前行,而在国家面临曹操数十万大军的存亡之际,周瑜力排众议,一力承担对抗超级霸主曹操大军的重责大任。
  • 眼见周瑜治军冷静严谨,拿捏两国分寸,进退之间,丝毫不差,刘备内心大为惊叹,深感敬佩。
  • 在朝廷众臣面前,周瑜不疾不徐地分析胜败关键。话毕,随即自荐:只需三万精兵,就足以抵抗曹军。 周瑜的一席话,令众人精神大振。当下,孙权心意遂定,正式拍板连蜀抗曹。刘备与孙权顺利结盟,决定共同携手打一场以寡击众的世纪之战。
  • 鲁肃立即动身亲赴荆州与刘备联络。相传他骑上一匹白马,沿着长江西奔。白马驮着主人跋山涉水,日夜兼程,铁蹄都磨破了。
  • 建安五年,孙策去世前,解下身上的印绶交给二弟孙权说:“率领江东将士,与天下争战,你不如我;但是,举贤任能,使人才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就不如你了!”孙策逝世,十九岁的孙权继位为吴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