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森林赏大菁做蓝染

人气 25
标签:

【大纪元12月11日讯】自由时报记者张肇麟╱台北报导.摄影

 从台北县石碇乡乌涂溪的上游支流,抄捷径上二格山,四轮驱动车在产业道路上摇晃颠簸,眼前的道路几乎被芒草湮没,只能循着草丛中若隐若现的两道泥印子向上爬坡。

 路旁茂密的沙椤枝叶拍打挡风玻璃与车窗,另一侧则是笔直的柳杉林;穿行这一片寻常普遍的低海拔林地景象,没多久抵达“三二五高地”,没想到居然看见原本生长在中海拔的大叶长尾柯、三斗石栎。不过我们此行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要学泰山在林间晃荡,而是此刻正在盛开的大菁。

飘洋过海的大菁籽

 其实大菁并非台湾本土植物,据说是先人将甘薯苗和大菁种籽带来台遍植散播。由于喜欢生长在阴凉的地方,所以在北台湾气温较低的溪边、山坡或森林底层,例如现在的阳明山、新店石碇山区和三峡一带,都还能在野外看到大菁。不过跟一般植物在春夏开花不同的是,大菁到了冬天才会开出淡紫色的小花,在墨绿的森林边缘,拉起丝缎般的紫色花边。

 过去大菁一年可以采收两次,割下茎叶放在一个专门用来贮放的池子“菁礐”里浸泡发酵,枝叶捞除后,汁液做成蓝靛,就可以拿来染布。到了日治时代初期,人工合成的染料普及后,蓝染才渐渐没落。将近一个世纪后,蓝染反而成了一种带有怀旧情调和手工质感的工艺。

 利用大菁制作蓝染的染液,得先摘取最嫩的枝条,将上头的叶子泡浸水中两天,加入石灰“打蓝”,沉淀后萃取蓝泥。有别于其他的植物染法,萃取蓝泥的过程不需要加热蒸煮,所以酵素不会被破坏,蓝色的色泽可以保存很久。

 接下来在蓝泥中加入麦芽糖跟米酒,用草木灰液还原,进行“建蓝”过程。然后蓝泥得每天搅拌,经过二十一天,就会逐渐从原本的绿转变成为带有珍珠光泽的深蓝,就可以用来染布。染出来的蓝染作品,可当做区隔内外空间的门帘,或是图案特殊的方巾。

 别看方巾只有小小一块,耗费的时间与心血可不少,尤其是染液的调制萃取,从采集素材开始,到采蓝、建蓝,全部的步骤完成可得花上三十天;染液的保存与维护更是费工。二格山自然中心目前推出的蓝染节活动,则已先行制作蓝泥,民众在周末假日上山,只要花一天的时间,就可以直接参与认识染料的制作过程,并动手染出属于自己风格的方巾。

保健养生 天然耶尚好

 在中医的说法里,大菁汁液具有消炎的功效。所以早期出外工作的人,受了点皮肉伤,会把大菁的叶子捣烂敷在患处;在今年SARS流行期间,还有民众特地上山摘取大菁的嫩枝,回去打汁饮用。因此在一片回归自然的呼呼声中,便有人主张,穿上蓝染这种使用百分之百纯天然染料的服饰,可以保健养生。

 今年才成立的二格山自然中心,是想要了解石碇一带蓝染产业的好去处。它的行政中心,是以园区里原有的古厝整修而成的。正厅是展示与交流中心,骨董橱柜上挂着一幅中心外观图,是利用附近植物押花制成,十分贴近就地取材的自然理念。还有各式蓝染布巾悬挂在帷幕或红砖墙上,让古厝蓝白两色的一方世界,跟古厝空间十分调和。

 出了古厝从左侧的石阶拾级而上,这条步道路线正是过去二格山上的聚落与外界连通的古道,沿路排列有致的石块,依稀可见引水灌溉的遗迹。由下而上有利用有机堆肥种植的菜圃、柳杉树下的森林教室,一层一层的,看出当地曾经作为梯田,从稻作农耕、造林卖树、种茶,在地产业变迁就在土地上铺陈开来。(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克雷洛夫 寓言─ ─鹰和鼹鼠
溪头银杏林换上嫩黄色秋装
南加州山林大火明可望完全扑灭
布希到加州视察森林大火情形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