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11月17日讯】 自由时报记者赵静瑜╱专题报导
没有研究室,没有设备,更没有办公室,今年九月八日开学,师大“台湾文化及语言文学研究所”成立的第一堂课,由中研院院士曹永和在师大博爱楼不到五坪的小教室上课。虽然简陋,却正式开启了我国教育体系正视“台湾文化学”的开端。
台湾本土教育长期空白,近年由于民主化、本土化的潮流,逐渐使得本土教育成为国家的重要教育政策,有专业能力得以论述台湾本体学,便成为当务之急,师大筹备多年,正式成立了“台湾文化及语言文学研究所”,日前揭碑之外并举行了专业座谈。
所长庄万寿表示,“台湾文化”、“台湾语言”以及“台湾文学”三者必须整合研究,才能够完整建构台湾主体性的文化,这也是该系成立的原因,他也深切期望透过这个系所的成立及努力,可以成为国内本土学术研究与教育的重镇。
从历年的文化发展看来,静宜大学中文系系主任郑邦镇认为,在虚妄的“中华民国阴魂体制”之下,中文系跟英文系训练出来的人,大多数对台湾冷漠无情,“台湾的中文系、国文系,除了极少数的个人或偶然的集体反思之外,绝大部分的中文系文化几乎都是顽强地与台湾的主体性与台湾本土文化作对抗,而这群人却是目前台湾各级学校教师中最大的一群,以至于排挤了如“台湾学”的生存空间。非常支持师大成立台湾文化及语言文学研究所的郑邦镇强调,希望可以改变“教育部的病态”,改善“中文系的变态”,推出健全的台湾研究相关系所,以便建立台湾研究的主体性。
清大台文所教授陈万益也指出,肯定台湾文学的既有成就,提升台湾文学研究的水准,满足学生对于本土文化的认知与追求,调整台湾文学生态等等,都是台湾本土文化论述上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对于中文系的态度,“我们应该与中文系保持良性互动,既合作又竞争,共同提升国内语文教学与研究的水准。”陈万益认为,战后台湾的中文系,背负太多传统包袱,以古为尊,不能处理当代及现代的问题,这也使得台文系所以文学为主,“但如果可以有良性互动,中文系可以注入新活水,台文系也可以得到中文系深厚的传统支援,对两者研究都会加分。”清华台文所所长胡万川则表示,要能跟传统中国文学接轨,当然也要有能力跟世界接轨,甚至可以吸收中国文学的过剩人力,形成显学,不但可以培育出全方位的台湾文化人才,更可以建构出以台湾为主体的文化。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