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劲松:都是私家车惹的祸

陈劲松

标签:

【大纪元11月12日讯】自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城市开始出现日益严重的交通堵塞现象,称为”堵车”;其中,又以当时经济增长最快的广州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为突出,称为”塞车”。人们以为,随着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拓展,堵车问题迟早会得到缓解。没有想到的是,一拖就是十几、二十年,堵车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每况愈下。九十年代比八十年代尤甚,新世纪比上世纪更有增无减。

2001年,广州市长林树森在内环路建成通车仪式上宣称:广州市民从此可以在20分钟内驾车穿越市中心。事实上,这是一句空话,市民发现,”塞车”塞得更”厉害”了。对一些”塞”得”最厉害”的地方,连出租车司机都不敢去。司机们抱怨:广州的交通是一天比一天差了。

至于上海,市民也普遍为堵车头疼。臂如连接黄浦江两岸的延安东路隧道,就常常处于严重堵塞状态。市政府规定一早一晚两段高峰时间,出租车不得使用隧道。然而却无济于事,一到贴近这两段限制时间,出租车都抢赶着试图通过隧道,秩序更乱。

除上海和广州之外,包括北京在内的全国大城市,也都为堵车所困扰。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严重而又无法摆脱的堵车现象?都是私家车惹的祸!许多人如是回答。的确,购买私家车的热潮,正在各地滚滚而来。这股热潮从上世纪末就已经开始,今年更是掀起了巨浪。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新富新贵们,或者款爷款姐们,甚至中等收入阶层,都无不以拥有一辆私家车为荣为傲。

目前,汽车,与房地产和钢铁一道,构成中国最热门的三大行业。据国家信息中心披露,国内汽车产能已达550万辆以上,轿车产能已达250万辆以上,而从投资势头判断,未来几年生产能力还将大幅提升,到2005年,整个中国的汽车产能将达到1000万辆。日本两大汽车制造商本田和日产已经在广州设厂,而丰田也不甘示弱,正向广东申请设厂。据称,三大行业均以市场的高需求为后盾。因此,各地纷纷上马包括汽车在内的三大项目,以获取暴利。暴增的银行贷款,也如火上浇油般,为新一轮汽车消费,注入了强劲热力。

在广州,今年以来,新增私人轿车,每月高达六、七千辆之多;与此同时,当电台播报路面交通情况时,所有司机都调高音量,竖起耳朵收听。因为到处都”塞车”,不知道哪里能够冲出去。面对”是否应该限制私家车”的讨论,早已升任市委书记的林树森掷地有声地表示:”绝不限制私家车!”此话一出,广州人的购车热潮更形沸腾。林树森等地方干部的言行,显然出自”搞活地方经济”、为自己任内树政绩的狭隘心态,可谓:搞活了经济,搞死了交通。

为了解决”塞车”问题,广州当局曾提出”三年一中变”的口号,兴建了全长267公里的内环路,跨越市中心的6个行政区,再用7条放射型路线与这条环城高速公路连接起来。但这一切,都被潮水般暴涨的私家车所抵销了。

在上海,截至今年9月,全市机动车拥有量已达170万辆,非机动车超过900万辆。专家感叹:上海已经没有地方可以再建高速公路了。顶多只能加宽现有的道路。然而,买私家车的人越来越多,再加几条车道,还是会堵!实际上,过去十年,上海的道路增加了1.2倍,车辆却陡增了5倍。永远是车多路少,永远是堵车。

当然,除了私家车的盲目增长,中国人的交通意识差,也是一个问题,从国外回去的人,对这一点,感受尤其鲜明。司机抢车道,闯红灯;行人随意跨越斑马线,等等,都让外来人看得目瞪口呆。

其实,笔者早在三年前,就撰文警告,中国人多地少,不应鼓励购买私家车。并以美国和日本两国为例,阐述中国不宜盲目模仿美国,更宜参照日本模式,限制私人交通,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交通之路。今日中国的交通灾难,应验了笔者的分析;而政府官员目光短浅的号召,及其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必将损害整个民族的长远利益,为此,我们不得不陷入深深的懮虑。

-转自《自由亚洲电台》(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北京超过六成市民经常塞车
章天亮:慈悲与惩罚
【人物真相】杨慧妍:中共金融爆雷的牺牲品?
冯睎干:彭定康仗义执言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