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10月9日讯】自由时报记者╱洪素卿
“就凭精神科医生的一张嘴,为什么我就得相信自己是个躁郁症患者?要一年吃上几千颗的药呢?”这是四十岁的吴美慧在新书“我在谷底看见阳光”里的第一句话。而她的怀疑、迷惑,与台湾其他二十万患有躁郁症的患者并没有太大不同。
为了让民众对精神疾病有更正向、正确的看法,身为精神健康基金会董事兼副执行长的吴美慧以八万字的著作,写出自己走出躁郁症的心路历程。
曾经是资深财经记者、现在拥有一家公司的她,与许多人一样,原本是非常专注的“工作机器”﹔做事比别人快、精力旺盛,可以一周只睡十几个钟头、脑袋依然灵光。
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吴美慧虽然隐约感觉到精力过度、躁动、几近爆发,但直到“郁症”发生前,她都未曾想到自己罹患精神疾病。
三十九岁那年,郁症重重来袭,吴美慧形容,当时自己的生命力就好像破了洞的气球,在每天的每分、每秒一直漏气。她甚至花了十几万买了头等舱机票去美国,准备回来后就死。直到朋友拖着她去就医,疾病终于出现转机。
吴美慧就医后,渐渐卸下武装,不再需要时时戴着面具伪装自己﹔她形容自己从原本的万事OK小姐,到变成平凡小姐、爱哭包,也开始懂得释出求救讯号。
也因为如此,这场将她推落谷底的疾病,却也将她拉回远离以久的家庭亲情,让她在深谷底看见另一道不同的阳光。
即使至今仍在与病魔挣扎,仍会多少留恋躁症发作时“病态”般用不完的精力、精彩的生活。对于用药后的低迷与身心不振,深恶痛绝,吴美慧仍愿意以自己找到生命持续动力和不放弃的态度,与其他患者分享。
她在书中这么形容躁郁症患者面对的状况。她说:“遗传基因造成的先天性躁郁症,就好比有些人一生下来便有鼻子过敏的问题,这个问题会和他们在一起一辈子,除了开过敏药之外,没有其他方法,也永远不会好。”因此“和过敏性鼻炎患者一样,躁郁症患者需要避开任何可能造成疾病复发的‘过敏原’,这个过敏原其实就在于生活节奏、态度与习惯。”
她希望借着这本书的出版,提醒读者注意自己的情绪,避免在无知中恶化为精神疾病。(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