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钱币

font print 人气: 1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讯】中国古代钱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品种纷繁,多姿多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几千年来中国的货币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才能,创造出自成体系、光彩夺目、独具特色的东方货币文化。

   根据中国的历史文献和大量的考古资料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由于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开始出现了“物物交换”的现象。在漫长的交换过程中,于诸多的交换物中间逐步筛选出与交换相适应的货币形态。

   到夏、商时代,出现了中国最早的货币——贝,为以后的货币文化开创了先河。在殷商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中都有记载,特别是出土大量铜仿贝、包金贝,证明中国在殷商时期已进入金属铸币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急剧变化的时代,同时也是中国货币经济讯速发展的时代。北方的周、郑、晋、卫以农业为主并产生了由农具镈划演变而来的布币区,滨海的以渔牧业为主并由渔猎工具削演变而来的刀币区;南方以楚国为主沿袭贝币形制的蚁鼻钱区;此后,由于手工业的发展,并由手工业的工具纺轮演变而来的圜钱体系在周、韩、魏、赵、秦、齐、燕广大地区铸造和流通。

   由于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各地区的商品交换逐步扩大,原来不同形制的货币流通范围亦逐步被突破,燕、赵则成为刀、布并行区。圆钱分东方系和西方系,东方系圆钱的特征为圆钱方孔,以“化”为货币单位;西方系圆钱的特征是由圆钱圆孔到圆钱方孔,以釿、两为货币单位。

   秦始皇兼并六国后,悉刻六国货币,将圆钱方孔的“半两”钱推行全国,成为全国统一的法定铸币形式。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货币,基本上皆沿袭此种形制。

   汉承秦制,仍铸行“半两”钱,吕后铸八铢半两,继而更铸“五分钱”,由于减重现象愈演愈烈,文帝时铸行四铢半两钱,直到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更铸五铢钱。由于五铢钱更能适应商品交换的需要,成为中国铸行时间最长的货币,历经西汉、江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诸朝代,直至唐武德四年(621年),才由铢、两货币改为按数计算的通宝制,五铢钱先后行用了700多年之久。

   由隋、唐始,由于铸造技术由模铸法改进为母钱翻砂铸法,此后宋、辽、金、元、明、清皆沿袭此法。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加之历史上几次大的社会动乱,政权几经更迭,各自为政,私铸、盗铸钱屡禁不止,致使中国钱币从形制、版别、大小、数量及币材等方面形成了多样化和货币流通范围的区域性特点。

   由于中国货币文化历史悠久,对东方货币文化亦有较大的影响,尤其邻近的国家和地区,诸如朝鲜、越南、日本、琉球、爪哇及东南亚地区,不仅铸造自己的汉文钱,还仿铸中国历史的某些年号钱,并且从形制、币材等方面亦与中国钱币雷同。这样就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东方货币文化体系。

   以历史古钱币为内涵的中国货币文化,它不仅反映出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及铸造技术进程,从以钱文为主的古钱币,还反映出中国文字和书法艺术的发展状况。

──转自《世华网》(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篆书是我国最古老的书体。广义上说,篆书应包括先秦的甲骨文、金文、陶文、盟书、简帛文字、玺印文字、钱币文字、石刻文字,秦的小篆、印章文字,汉的篆书碑及碑额、金文,以及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印章文字等。
  •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一曲《扬州慢》,唱出外族入侵时古城扬州的萧条景象。南宋初年,不仅是扬州,江南半壁江山,都在金兵铁蹄下遭受着战火浩劫。乱世中成长起来的大将岳飞,在一片哀音中谱出不一样的声调。
  • 包拯是历史上家喻户晓的清官,但大家可能不知道他的家里还有一位杰出的女性,她就是包拯的长媳崔氏。
  • 谢敷是有才德的隐士,宋景公是贤明的国君。
  • 十年间不经科举,方观承从一文不名成封疆大臣。(古瑞珍/大纪元)
    在祖父、父亲被贬谪到黑龙江时,方观承还只是个少年,但他与兄长每年轮流去塞外看望祖父、父亲,徒步往返万里。有一年,他辗转先去了浙江宁波,打算找一个富裕的亲戚借点钱再北上。
  • 都说水火无情,当人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房子被大火无情的焚毁时,那种声嘶力竭的悲恸实在难以形容。可历史上,却记载了不少“反风灭火”的故事,它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大火并非无情之物。
  • 公元1127年,赵宋的年号从“靖康”改为“建炎”。宋高宗登基称帝,历史正式从北宋过渡到南宋。20多岁的新天子,对金人是战是和仍然是举棋不定的态度。同样年轻的岳飞,却呈上一封言辞恳切、情感激越的奏章。
  • 司空图预先挖好墓穴,沈彬的墓中有灯火等候。
  • “白发沧浪上,全忘是与非。”在水边隐居的高人,经常亲近自然,日常活动都能保持心态纯净。徐明义画集8—世外(彩墨)局部(徐明义 提供)
    谁是古今“茶神”“茶圣”呢?爱好茶道之人都会想起陆羽(字鸿渐、季疵,公元733年-804年)。在千年前,陆羽的足迹踏遍中国种茶名山和名泉,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并将所得结果作成了《茶经》传世,开导后人茶文化的风尚流传至今,并使得中华茶道成了世界茶文化的经典。陆羽对茶的研究为何能脱颖而出留下千古的功业呢?陆羽是怎样和茶结缘的呢?冥冥中好像上天已经为茶神安排了他不同凡响的一生。一起来探索陆羽的生命之《歌》!
  • 在现代社会,已有医学研究者表示,“人体的每一系统、每一器官都是造物主的杰作。”西方宗教人士也认为,人的身体“不只是化合物组成”,“而是上帝别出心裁的创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