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态心理与童年挫折

font print 人气: 6
【字号】    
   标签: tags:

一位中年男教师,夜晚常被恶梦困扰。而恶梦中总离不开蛇,即在梦中常出现一条毒蛇,或缠绕他的双脚,或向他吐着红舌。他因此常被惊醒,吓出一身冷汗。追根溯源,原来在他7岁时有过这样一次经历:那时他住在农村,有一次跟几个孩子一起外出割草,正当他用左手拨开一丛茅草,右手挥动镰刀时, 突然窜出一条青灰色的蛇。他顿时吓得大哭大叫,丢下镰刀,转身就跑。当天夜里,他便发高烧,患了一场病。病愈后,他变得胆怯了,那条蛇从此成了他 的一块“心病”,总是在梦中惊吓他。

   人们常说,世上的事,其发生、变化都可追根溯源,人的心理特征的形成 也是如此。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即使活到耄耄之年,许多行为都跟童年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样,一个人病态心理的形成,也可追溯到他的童年时期所经历的生活,尤其是他所经历的挫折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的阴影。

  奥地利心理学家A·阿德勒在他的《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曾列举丰富的材料说明,一个人的心理特征可以从他童年的记忆中寻找其蛛丝马迹。

  例如,一位30岁的妇女受到焦虑的困扰而无法与友人交往,事业上也未获得进展。 追踪她童年时代的生活,发现了这样的经历:“当我4岁时,我记得有一次走 出屋子,看到许多孩子在玩游戏。他们动不动就蹦跳起来,大声叫道:‘巫婆 来了!’我非常害怕。回家后,我问家里的老嬷嬷,是不是真的有巫婆存在? 她说:‘真的,有许多巫婆、小偷、强盗,他们都会跟着你到处跑。’”从此以后,她便害怕一个人留在房子里,幷且把这种害怕表现在她的全部生活中。 这样一直到30岁都不敢独自离开家,不敢与外界交往。可见,童年的这一次经历是怎样深深地伤害了她。

  为什么一个人童年时期所遭受的意外刺激特别容易构成心理上的阴影,从而导致病态心理的形成呢?这是因为儿童时期心理尚未成熟,人格尚未独立,因此,面对外来的挫折往往缺乏足够的抗拒能力。最后,种种挫折便构成心理压力而积淀下来。在童年时代最能构成挫折幷留下心理创伤的莫过于父母的忽视、冷漠及家庭生活的动荡不安。

一天,上海一家心理门诊部的医生接待了一对退伍的军人夫妇,他们是为女儿来求医的。他们诉说18岁的女儿情绪总是喜怒无常,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情绪高涨,一会儿又沮丧颓唐。生活中一点小事都会激起她情绪的起伏变化,或纠缠不表,或哭闹不休。心理医生告诉他们,这是一种“易激惹”的心理疾病。这种疾病大多是因为童年时期受过歧视或虐待,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而造成的,是一种焦虑心理的反应。原来这一对夫妇在部队工作,女儿出生后由外婆抚养。因外婆有病,便雇了一个保姆。保姆认为照管这个女孩是她的额外负担,便动辄暗中打骂。女孩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侵犯,常到外婆面前哭闹,寻求庇护。这样,时间久了便形成“易激惹”的心理疾病。

  综上所述,一个成年人表现出来的病态心理与童年时代的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童年的挫折,常成为病态心理形成的根源。这就告诉年轻的父母们, 要使自己的孩子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长大后能成为生活与事业上的强者,就必须给孩子以充足的爱,就要为孩子的创造一个安定、宁静而温馨的家庭氛围, 就要小心地保护孩子不让他在精神和感情上受到伤害。@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BBC中文网记者苏平09月30日报道, 七八岁的孩子咧嘴一笑露出个大豁口,天真可爱、纯洁无瑕。男孩子爱冒险、在公园里疯跑或是踢球﹔女孩子爱显得很严肃,还爱装扮成白雪公主。
  • 轰动一时的日本电影“失乐园”女主角黑木瞳将于十一月一日发行她的首本自传随笔集,书中记述许多童年回忆,宝塚歌剧团的辉煌过去,与丈夫之间的恋情及家人之间的亲情,还附许多珍贵的相片,让影迷们可以一窥她的真面目。今年四十三岁的黑木瞳为即将出书的这本自传随笔集,准备近半年的时间。黑木瞳出生于福冈县的农家,一九七九年从宝塚音乐学校毕业后便进了宝塚歌剧团,一九八五年退团后便一直在演艺圈发展。黑木瞳曾于一九九八年以“失乐园”一片获得日本奥斯卡电影奖最佳女主角,到现在仍在许多连续剧中担任要角。
  • (图/小树文化提供)
    运用故事,让孩子理解自己吃醋的情绪反应,并且详细解说如何自我调节、加强情绪管理。书中同时详细运用情境故事,解说各种情绪成因、情绪反应,以及如何因应情绪困扰。
  • 许多学生都盼望着放暑假,因为这是他们可以逃离学校、放松身心的时候,但并非每个人都是如此。 有些学生害怕必须参加的暑期课程,还有些学生可能会因为无法见到同学而感到孤单。
  • 很多妈妈问我,现在孩子精得很,挑战叛逆的语言一堆,连很小的孩子都会挑战权威,好难教!情绪就像一颗球,孩子丢出来,当爸妈的应该要适时转化这些脾气,千万不要用情绪硬碰硬,不然过一阵子你就会在孩子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
  • 编者按:情感忽视会演变成情感虐待,但忽视与虐待之间的关系如何界定?父母与孩子之间亲子关系是人生中的一门重要课题,这一篇章,让我们与《欠缺母爱的孩子,你的伤好了吗?》 一书的作者来探讨,如何在过与不及的情感中,取得应有的平衡。
  • 上2篇介绍了性别认同教育引起的争论和家长们的不安,那麽如何才能保护孩子接受健康的教育?儿童心理学专家陈彦玲博士给出了一些建议。
  • 上篇我们讲了2个故事,2个孩子的父亲都因为“安全学校联盟计划”中所谓的“性别认同”而将孩子带回家自己教育。那麽“性别认同”是什么?专家又是如何解读的呢?
  • 澳洲新州教育部编入公立学校学龄前教育课程(Preschool Education)的无偏见教育(anti-bias education),正在对幼教教师灌输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观念。而当幼儿园对儿童灌输这些观念时,却不需要得到家长的许可,孩子的父母甚至完全不知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