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在线赌博网站- 线上博彩全攻略

【绝代风华】金缕衣

水心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16
【字号】    
   标签: tags: ,

汉墓出土文物中最知名的可谓金缕玉衣。

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据《西京杂志》记载,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这种玉匣就是人们日常说的金缕玉衣。当时人们十分迷信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更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

汉代皇帝和贵族,死时穿“玉衣”(又称“玉匣”)入葬。它们是用许多四角穿有小孔的玉片,用金丝、银丝或铜编缀起来的,分别称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缕玉衣”。

1949年以来,汉墓中所发现的玉衣已在十件以上。从外观上看“玉衣”的形状和人体几乎一模一样。

头部由脸盖和脸罩组成,脸盖上刻出眼、鼻和嘴的形像。组成脸盖的玉片绝大部分是长方形的小玉片,双眼和嘴是在较大的玉片上刻出,鼻子是用五块长条瓦状玉片合拢而成,惟妙惟肖。上衣由前片、后片和左、右袖筒构成,各部分都是彼此分离的。裤由左、右裤筒组成,也是各自分开的。手部做成握拳状,左右各握一璜形玉器,足部作鞋状。前胸和后背共置玉璧18块,并有一定的排列方式。玉片的角上穿孔,用黄金制成的丝缕把它们编缀起来,故称“金缕玉衣”。

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根据当时的生产水准,制作一 套“金缕玉衣”是十分不易的。从遥远的地方运来玉料,通过一道道的程式把玉料加工成为数以千计的、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状的小玉片,每块玉片都需要磨光和钻孔,大小和形状必须经过严密的设计和细致的加工,编缀玉片还需要许多特制的金丝 。由此可见,制成一套“金缕玉衣”所花费的人力和物力,是十分惊人的。

由于金缕玉衣像征着帝王贵族的身份,有非常严格的制工艺要求,汉代的统治者还设立了专门从事玉衣制作的“ 东园”。这里的工匠对大量的玉片进行选料、钻孔、抛光等十多道工序的加工,并把玉片按照人体不同的部分设计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状,再用金线相连。

制作一件中等型号的玉衣所需的费用几乎相当于当时一百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用金缕玉衣作葬服不仅没有实现王侯贵族们保持尸骨不坏的心愿,反而招来盗墓毁尸的厄运,许多汉王帝陵往往因此而多次被盗。到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从此玉衣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风华再现”经典金曲演唱会幕后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插曲,甄妮前晚谢幕出场前发生“金缕衣”被踩毁意外,八大第一台“台湾演歌秀”昨天提前收工,义助孔锵前往为费玉清伴奏,而蔡琴则提前预告她年底将演出舞台剧“情尽夜上海”。
  • 大纪元12月4日讯】(中央社台北四日电)中国大陆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金缕玉衣,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陵金缕玉衣经过专家修复,日前已告成功,并首次在徐州博物馆展出。据了解,目前中国大陆已经修复的三套金缕玉衣中,徐州狮子山楚王陵金缕玉衣以使用玉片和金缕最多、玉质最好堪称国之重宝。新华社报导,在灯光下闪烁出玻璃光泽的金缕玉衣,长一点七四公尺,从头到脚连成一体,非常类似古代的盔甲,共使用了四千两百四十八片玉片,金缕衣重一千五百七十六克。
  •  周瑜始终力挺少主孙权,朝“南面称霸”的目标奋勇前行,而在国家面临曹操数十万大军的存亡之际,周瑜力排众议,一力承担对抗超级霸主曹操大军的重责大任。
  • 眼见周瑜治军冷静严谨,拿捏两国分寸,进退之间,丝毫不差,刘备内心大为惊叹,深感敬佩。
  • 在朝廷众臣面前,周瑜不疾不徐地分析胜败关键。话毕,随即自荐:只需三万精兵,就足以抵抗曹军。 周瑜的一席话,令众人精神大振。当下,孙权心意遂定,正式拍板连蜀抗曹。刘备与孙权顺利结盟,决定共同携手打一场以寡击众的世纪之战。
  • 鲁肃立即动身亲赴荆州与刘备联络。相传他骑上一匹白马,沿着长江西奔。白马驮着主人跋山涉水,日夜兼程,铁蹄都磨破了。
  • 建安五年,孙策去世前,解下身上的印绶交给二弟孙权说:“率领江东将士,与天下争战,你不如我;但是,举贤任能,使人才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就不如你了!”孙策逝世,十九岁的孙权继位为吴侯。
  • 一直以来,周瑜似乎对于功名没有太大兴趣,好像更乐于待在叔叔周尚身边打杂,仿佛唯一需要做的正事就是帮助孙策征战江东。
  • 那年,少年周瑜特意前往寿春造访孙策。两位少年英雄一见如故,原来,周瑜与孙策同年,周瑜生日只比孙策小一个月,第一次见面,两人就相谈融洽,意气相投,结下奇妙的缘分。
  • 从历史的预言脉络来看,魏、蜀、吴三国的分立与建国,是早有预示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