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5年04月10日讯】(大纪元记者杨旭综合报导)今年一季度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净融资额950亿(人民币,下同),处于2021年惠誉评级开始跟踪该数据以来的同期最低水平。
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净融资额创历史新低
根据惠誉评级的最新数据,今年一季度,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季度净融资额(新债券减去到期债券)下降至950亿元,处于2021年惠誉评级开始跟踪该数据以来的同期最低水平,但延续了2024年四季度的正增长,并未恢复到2024年二季度和三季度的负增长。
彭博社周三(4月9日)的文章分析,鉴于第一季度往往是中国债务市场最繁忙的时期,借款在年初集中,这一数字凸显了地方融资平台长期下滑趋势。
所谓地方融资平台是指地方政府发起设立,通过划拨土地、股权、规费、国债等资产,迅速包装出一个资产和现金流均可达融资标准的公司,必要时再辅之以财政补贴作为还款承诺,以实现承接各路资金的目的,进而将资金运用于市政建设、公用事业等项目。
这些债务名目上不列入地方政府正式债务,通常被称为“隐性债务”。
隐性债务增长 中共“零容忍”落空
中共财政部长蓝佛安在2024年11月的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称,全国隐性债务余额为14.3万亿元。但路透社援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报导,估计2023年底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为60万亿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7.6%。
自由亚洲电台2024年11月8日报导,直到2022年底,地方融资平台的隐形债务规模约达54.2万亿元,其中发行债券占30%,银行借款占60%,其余为非标准债务。
为解决隐性债务问题,蓝佛安在会上宣称,在解决存量债务风险的同时,必须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持续保持隐性债务“零容忍”的高压监管态势。
蓝佛安2024年11月宣称,从2024年开始,中国将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款中安排8000亿元,累计4万亿用于置换“隐性债务”,再加上中共人大批准的6万亿元新增债务限额,合计增加地方化债资源10万亿元。
根据企业预警通数据,截至3月21日,用于偿还地方政府债务的再融资专项债券发行规模近1.4万亿元,叠加去年11月份和12月份发行的2万亿元再融资专项债券,再融资专项债券规模近3.4万亿元。这些债券主要用于置换隐性债务。
责任编辑:孙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