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5年04月09日讯】面对就业困境与职场压力,近日,网民盘点中国大陆最新网络流行语,其中“牛马”“摆烂”“四不青年”等词汇广受关注,并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有分析认为,这折射出当下社会的经济困境、职场焦虑和群体心理变化。
近期在微信群以及海外社交平台上,一些年轻人通过自嘲甚至带有反抗情绪的方式表达自身困境。在一张“网络时代新名词”图片中,网民收集了41个当前流行的词汇。
这41个流行语涵盖了职场生存、社会竞争、情感观念等多个方面,从“打工人”到“牛马”,从“躺平”到“摆烂”,其中“牛马”和“摆烂”尤为引人关注,展现出年轻人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与反抗。
自由亚洲电台4月9日报导,江苏网民王鹏受访时表示,网络流行语向来是社会情绪的一面镜子,它们的兴起往往意味着群体心理的转变,例如大量人群失业:“很多地方降薪,还要加班,牛马到最后被人吃了,那个时候痛苦一点。现在的老百姓比牛马都不如,太艰难了,病也看不起,拿医保卡去药店买药都不报销了,都要去医院开药。关于麻醉药,人家上了手术台,刀开了一半,被疼醒了,还要再打麻醉药。我身边就有人发生过这种事。”
对于流行语“摆烂”,郑州前中学教师贾灵敏表示:“现在工作不好找,即使找到工作,薪水还不能如期领到。有些公司自己都撑不了多少天。有些年轻人就会想,我干得辛辛苦苦,有时连工资都拿不到,还被欠薪,干脆啥也不干。比如有些人还不了房贷,银行要查封他的房子。现在我挣不来钱,也没办法还银行贷款,你(银行)要收房子也行,我也没有办法。谁都无法改变底层人的生活状况,干脆不努力了。”
“牛马”一词源自职场文化,形象地比喻年轻人像牛马一样被高强度工作压榨,直接凸显了工作的剥削性,隐含着对资本压迫的不满。而“摆烂”则是一种对抗性的消极态度,指人们在面对困难或不公平环境时,选择彻底放弃努力,不再挣扎。
关注中国失业问题的学者陆军表示,“摆烂”的流行,继“躺平”之后,反映出当下中国年轻人对社会竞争加剧、资源分配不均的不满。
他说,许多年轻人认为,无论如何努力,仍然难以改变自身处境,与其苦苦挣扎,不如选择“破罐破摔”:“反映大众意愿的网络流行语会迅速传播、流行起来。这些词语当前能如此流行,说明它们在网民之间引起了强烈共鸣。其中有些词是官方打压的,但它们仍然在民间广泛传播,这足以说明这种共鸣非常强大。”
另一个引发争议的词汇是“灵活就业”,它不过是官方粉饰太平的说法,实质上是掩盖严峻的失业危机。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攀升,但就业市场却未能提供足够的岗位。面对失业潮,官方将“打零工”“送外卖”“摆地摊”等不稳定的谋生手段包装为“灵活就业”,试图淡化年轻人就业困难的现实。然而,在许多年轻人看来,“灵活就业”更像是无奈的权宜之计,而非可持续的职业选择。
陆军还说,官方媒体曾多次发文批评所谓“躺平文化”,但遭到网民嘲讽:“官媒曾经批评所谓躺平文化是负能量,但挡不住、压不住,因为这是民众的心声、共同的感受。”
除了职场和就业问题,流行语还折射出当代中国社会整体的低欲望状态。“四不青年”(不恋爱、不结婚、不买房、不生娃)已成为不少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四不青年”这个词汇在2023年3月就开始在大陆网络流行,选择“四不”的情绪不断累积而爆发,成为无声而又绝望的反抗。
责任编辑: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