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5年04月09日讯】(大纪元记者蔡溶纽约报导)布碌崙周日(4月6日)发生一宗持刀伤害四名儿童的惨案,嫌犯患有精神疾病,引发社区震惊与关注。纽约亲子互助会会长黄妮可拥有许多第一线的经验,她呼吁家长们认识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别再用“想太多”轻忽病患的求救讯号。
黄妮可指出,精神疾病种类繁多、程度不一。根据美国精神医学会的资料,每五人中就有一人可能在一生中经历某种精神疾病。换句话说,我们自己、家人或朋友都有可能面对这些状况。如果你身边有人正在经历精神疾病,请不要忽视、不要嘲笑,更不要以一句“你想太多”带过。
从抑郁到躁郁:认识常见精神疾病
黄妮可表示,抑郁症和其它心理疾病是一种“病”,就如同感冒或发烧,是身体某部分机能出了状况。只不过,这种病不是外显的伤口,而是影响大脑与情绪系统的疾病。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他只是情绪不好”,因为对他们而言,他的整体机能可能已经产生变化,是在求救的状态中。
什么是抑郁症?很多人误以为只是长期心情低落、不爱讲话,其实这些只是表象。真正的抑郁患者,内心承受的是难以释放的压力与悲观思维。他们的思考与情绪处理方式与常人不同,宛如陷入黑洞。
她举例说,自己在活动中若漏了递东西给某位参与者,对方可能会觉得自己被排斥、被讨厌、没价值——这就是抑郁患者的视角。他们的大脑处理信息变慢、容易往负面解读,甚至会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严重时可能出现轻生念头。
严重的抑郁症会影响日常生活:无法起床、无法入睡、没胃口、无法社交。更严重的可能发展成双向情感障碍,也就是俗称的躁郁症(Bipolar Disorder)。
双向情感障碍:情绪的两极摆荡
躁郁症的特征,是在“躁期”与“郁期”之间反复摆荡。躁期时,患者可能一天只睡三小时却精力旺盛,情绪高昂、思路敏捷,讲话停不下来,整个人像被点燃;但进入郁期,整天封闭自己、情绪低落,判若两人。
黄妮可指出,这类精神疾病在美国很常见,只是亚裔社群接触与认识的机会较少。过去常被称为“桃花病”“中邪”,但事实上,躁郁症是可以被诊断与治疗的。
精神分裂症与青少年心理警讯
精神分裂症则是另一种常见疾病,其最典型的症状为幻听与幻觉。多在青少年时期(约十九岁)开始发病,初期若只发作一次还无法确诊,需多次出现症状才可诊断。若能及早发现与介入治疗,患者也能如常人般生活。
黄妮可说,纽约也有很多针对青少年早期精神疾病的辅导资源,越早介入越能避免病情恶化。当孩子说:“我听到声音了”,家长若缺乏相关知识,很容易忽略:“你想太多了”“你就是不想读书吧”。等到孩子再也不愿开口,那就太迟了。
焦虑症也是常见的心理疾病,若持续加剧,可能引发惊恐发作(Panic Attack),如呼吸困难、心跳加速、手抖等症状。虽然外表看不出异状,但当事人所承受的压力是真实且强烈的。
黄妮可说:“焦虑往往是所有精神疾病的核心,因此我们更要正视它的存在。”
责任编辑:陈玟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