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购买”格陵兰 川普时代的北极战略

川普“购买”格陵兰和“收回”巴拿马运河 标志美国全球战略重大转向

人气 364

【大纪元2025年04月04日讯】(大纪元专题部记者李新宇新闻综述)北极,这片地球最北端的冰雪之地,长期被视为遥远而神秘的极寒禁区。近年来,随着北极冰层加速融化,原本被冰封的海域逐渐开放,北极正在揭开其神秘面纱,展现出巨大资源潜力与战略价值,从油气宝藏到新兴航道,都让各国垂涎,成为大国博弈的前沿。在川普2.0时代,美国的北极战略正发生重大变化。川普提出“收购”格陵兰的设想成为川普新政视为国家战略目标、应对中共威胁的重大举措、重塑北极未来的战略格局。

北极到底有什么东西

北极成为全球焦点的关键在于其资源与战略价值叠加的独特地位。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估计,北极蕴藏着全球未开发石油储量的13%和天然气储量的30%。

这些资源中有84%位于近海区域,尤其是北冰洋沿岸的浅水大陆架,极具开发潜力。除了油气,北极还拥有丰富的稀有金属和矿产,如镍、钴、铀、铜等,这些都是现代工业不可或缺的战略物资。

同时,北极航道的开放使其成正为新的国际贸易通道。北冰洋的东北航道(沿俄罗斯北岸)和西北航道(通过加拿大群岛)随着冰层消融,航行时间大幅缩短,这一航道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相较传统的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路线,可节省30%~50%的航运时间,这对全球贸易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北极是连接北美、欧洲和亚洲的战略枢纽,军事价值极其重要。冷战时期,美苏在北极部署潜艇和侦察设备,监控对方动向。

随着大国竞争加剧,北极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纷纷在北极加强军事存在,建立基地和雷达站,以掌控这一战略要地。

环北极国家对大陆架的争夺

对于环北极国家如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挪威、瑞典、芬兰、丹麦和冰岛等国来说,北极不仅是潜在的经济增长点,更是领土主权与国家安全的延伸。对于北极主权的争夺主要体现在海底的大陆架。

大陆架是指领海以外陆地领土在海底的全部自然延伸,1994年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规定两种大陆架主权。

一是法定200海里的大陆架,即使海底地形没有自然延伸,沿海国至少也可以主张200海里专属经济区(EEZ)内的海床和底土作为大陆架。二是扩展大陆架,如果沿海国能科学证明其大陆架自然延伸超出200海里(但不得超过350海里,或超过2500米等深线外延100海里),可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CLCS)提出申请,以确认其权利范围。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沿海国对其大陆架具有开发资源的专属权。

俄罗斯是北极资源开发的领跑者,其北极地区天然气产量占全国80%以上。

近年来,俄罗斯通过科考和军事部署,试图证明北冰洋海底的多个地质构造(如罗蒙诺索夫海岭、门捷列夫海岭)是其西伯利亚大陆架的自然延伸,以扩大资源开采范围。

2001年,俄罗斯成为首个向CLCS提交大陆架延伸申请的国家,主张包括罗蒙诺索夫海岭在内的北冰洋海底为其大陆架的一部分。2023年2月,CLCS发布建议,认可俄罗斯对约179万平方公里海底的主张,包括罗蒙诺索夫海岭和门捷列夫-阿尔法海岭。

挪威是首个获得CLCS认可其北极大陆架延伸的国家。

2006年11月,挪威向CLCS提交申请,主张其大陆架在巴伦支海、挪威海和北冰洋的延伸,总面积约23.5万平方公里。通过地震测量和海底采样等技术,挪威证明该区域是其陆地的自然延伸。

2009年4月,CLCS发布建议,正式认可挪威的主张。随后,2010年,挪威与俄罗斯签署《巴伦支海划界协定》,以谈判方式解决大陆架重叠问题,进一步巩固其在北极地区权益。

加拿大主张的北冰洋大陆架包括罗蒙诺索夫海岭和北极点附近区域,与俄罗斯和丹麦的主张存在重叠。2003年11月,加拿大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2019年5月,加拿大向CLCS正式提交北冰洋大陆架延伸申请,主张约120万平方公里,包括北极点,但未触及俄罗斯专属经济区。

加拿大的申请基于多年科考数据,如与丹麦合作的罗蒙诺索夫海岭地质研究,加拿大部署破冰船进行海底测绘,并计划通过外交谈判解决与俄罗斯和丹麦的重叠争议。

丹麦(代表格陵兰)主张北冰洋海底(尤其是罗蒙诺索夫海岭)是格陵兰大陆架的延伸,覆盖北极点,与俄罗斯和加拿大的主张重叠。

2004年11月,丹麦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2014年12月,丹麦向CLCS提交北冰洋大陆架延伸申请,主张约89.5万平方公里。

这份申请基于2007至2012年间丹麦与加拿大合作的科考数据。丹麦使用破冰船采集海底地质和测深数据,证明罗蒙诺索夫海岭与格陵兰的地质联系。

2022年6月,丹麦与加拿大达成协议,划定了拉布拉多海大陆架的边界。

美国主张阿拉斯加外海的丘吉海和波弗特海海底为其大陆架延伸,但美国没有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无法向CLCS提交申请。

2003年起,美国启动“大陆架延伸项目”(ECS Project),由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和地质调查局(USGS)负责,测绘北冰洋海底。

2023年12月,美国国务院发布声明,宣布其在北冰洋和白令海的延伸大陆架主张,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美国声称依据习惯国际法,与加拿大和俄罗斯部分重叠。美国使用破冰船采集地质数据,强调其权益无需CLCS批准,但在国际关系中也面临合法性争议。

美国资本市场与能源企业的谨慎态度

美国作为拥有北极领土的国家(通过阿拉斯加),早在冷战时期就意识到北极的战略价值。近年来,美国政府频频发布北极战略文件,如2019年和2024年的《北极战略》,强调应对俄罗斯和中共的威胁,保障能源安全和航道控制。

一直以来,美国在北极的实际行动却相对有限,开发进度远不及俄罗斯。这种一直被外界视为“说多做少”现象背后,有多重制约因素。

北极的极端气候和脆弱生态系统对开发构成巨大障碍。油气开采需在冰冻海域作业,技术难度高且成本昂贵。北极油气项目的投资周期通常较长,动辄需要十几年才能实现商业化生产。

美国国家石油委员会曾指出,尽管北极油气潜力巨大,但基础设施建设(如适应极寒的钻井平台)投资巨大,且面临漏油等环境风险。近年来,美国页岩油气革命降低了能源进口需求,而北极项目的高成本使其在短期内难以与中东或美国本土的低成本油气展开竞争。

美国国内的环保主义和党派分歧也阻碍了北极油气资源的开发。环保组织和民主党强烈反对开发北极资源,担心油气开采破坏北极生态系统和加速气候变暖,位于阿拉斯加的北极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ANWR)的开发争议持续数十年,至今仍未全面启动。

全球能源转型的影响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欧美国家大力推进碳中和目标,使得化石能源企业面临更大政策和社会舆论压力,部分投资者减少对高碳排放项目(如北极钻探)的资金支持。

2015年,壳牌公司在阿拉斯加外海的北极钻探项目因成本过高和环境压力而中止。自壳牌退出阿拉斯加北极海域开发后,至今没有大型的国际石油公司回归。

阿拉斯加基础设施薄弱 限制行动能力

美国在阿拉斯加地区的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制约了北极资源的开采和运输。美国缺乏完善的北极深水港口,现有港口如荷兰港(Dutch Harbor)主要服务渔业,难以支持大规模油气开发。

目前,美国的破冰船数量远不及俄罗斯,俄罗斯拥有超过40艘破冰船(其中包括核动力破冰船),而美国仅有两艘重型破冰船,限制了在北极的行动能力。

俄罗斯一直大力推进北方航道的发展,降低了北极油气运输成本,美国在这一领域投资较少,缺乏完善基础设施。

开发北极 缺乏国家主导优势

美国北极开发落后于俄罗斯,部分原因还在于俄罗斯采取了更积极的国家主导开发模式。俄罗斯政府直接参与北极油气项目,并给予企业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基础设施建设支持。

例如,俄罗斯政府通过“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提供数十亿美元的财政支持。俄罗斯国有能源巨头(如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Gazprom、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执行政府战略,不像美国的私营能源企业那样受到市场和投资回报的限制。

美国北极战略更倾向军事威慑

美国一直强调北极的战略重要性,但在全球范围内面临多重战略挑战,主要包括与中共在印太地区的竞争、中东的事务、与欧洲盟友关系等,导致目前北极事务在资金和资源分配方面的优先级下降。

面对俄罗斯的北极军事化和中共对北极的渗透,美国更专注于军事威慑,而非大规模商业投资。

显然,美国北极开发被国际认为“说的多,做的少”背后,既有政策反复和环保阻力、也有资本市场、基础设施、能源竞争格局和地缘政治等多重制约因素。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美国在北极开发上一直显示出出步履迟缓,更多停留在战略宣示层面。

“购买”格陵兰:川普时代的北极战略

2025年1月20日川普再次入主白宫之后,美国的北极战略开始发生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川普重提“购买”格陵兰的设想,并将此作为美国北极战略的新高地——即川普“购买”格陵兰是为应对中共日益增长的威胁,并平衡俄罗斯目前的北极优势。

川普在就职演说中曾经提到“北极附近到处是中国和俄罗斯的船只”,凸显他对中俄在北极扩张的担忧。俄罗斯在北极的军事化部署(破冰船队、北方海航道控制)和中共“冰上丝绸之路”的推进,被川普视为对美国安全和经济利益的直接挑战。而川普的应对之法就是将格陵兰纳入美国直接控制的安全体系之中。

格陵兰位于北极圈,是扼守北美与欧洲之间的战略要道,且岛上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这对美国在与中共和俄罗斯的竞争中保持优势至关重要。

川普此前已经不止一次提出要“购买”格陵兰。川普最早在2019年的第一个任期时就让幕僚研究是否可以购买格陵兰,不过这一提议当时遭到丹麦政府的强烈反对和嘲讽,导致川普取消对丹麦的国事访问。

去年12月22日晚间,作为二度当选的美国总统,川普在“真相社媒”发表声明说:“为了国家安全和世界各地的自由,美国认为拥有与控制格陵兰是绝对必要的。”

今年1月7日,川普再次对格陵兰发表出强硬宣告,表示他不排除使用军事或经济手段使格陵兰成为美国的一部分。川普当天还发表视频演说,称格陵兰对国家和经济安全至关重要,如果丹麦阻止这项交易,他将对丹麦征收高额关税。

3月28日,美国副总统万斯访问格陵兰,在对驻格陵兰美军基地的军人发表讲话时,万斯阐述了格陵兰岛对美国的重要性。他说,如果有敌国或敌方潜艇向美国发射导弹,格陵兰的美军基地就可以向美国发出预警以便及时拦截。万斯还指出,中共的军事资源正在向格陵兰渗透。

在万斯访问格陵兰期间,川普总统于3月29日在接受NBC News采访时表示,为获得格陵兰岛,他不会放弃任何可能,包括使用军事力量。川普说,美国100%会拿下格陵兰岛,美方很有可能不用军事力量就能做到这一点。

3月底媒体曝光的五角大楼机密文件《临时国防战略指南》概述了川普总统的战略愿景:准备赢得与北京的潜在战争,同时防御“近海外区域”的威胁。这里的“近海外区域”就包括格陵兰岛和巴拿马运河等战略要地。

川普“购买”格陵兰和“收回”巴拿马运河标志着美国全球战略的重大转向,也是美国北极战略的关键转折点,凸显川普政府通过掌控战略节点重塑美国全球主导地位的决心。

北极的命运,正在成为21世纪大国博弈的缩影。未来,随着气候变化和科技进步,北极的资源潜力将进一步释放。而川普能否在任期内兑现其北极战略目标,巩固美国的“近海外区域”防卫体系,也成为国际政治的聚焦点。

责任编辑:连书华

相关新闻
为了国安和全球自由 川普再提买格陵兰
【菁英论坛】川普布局北极战略 购买格陵兰
格陵兰议会选举将至 美中俄北极角力成焦点
格陵兰议会选举周二登场 4大看点一次掌握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