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5年04月03日讯】(大纪元记者蔡溶纽约报导)针对布碌崙羊头湾U大道Coyle街2134号的游民所建案,布碌崙高等法院于4月2日针对开发商对邻近两户华人屋主的诉讼进行听证。法官最终裁定,被告华人屋主的律师可在5月7日前提交文件质疑相关协议的有效性,但不得阻挡开发商从Coyle街前门进入自己的物业。

当日,超过50名华人及西人居民到场,一部分进入法庭旁听,另一部分则于庭外广场举牌示威,要求可负担住房,而非游民所。开发商的代表律师雷德(Eli D. Raider)向法官表示,该项目为纽约市“转变潮流”计划的一部分,将用作过渡性住房,主要安置有孩子的单亲家庭,并非游民庇护所。
雷德指出,2134号业主需拆除旧仓库,计划兴建七层混合用途住宅,施工前须在邻近物业安装临时隔板。然而,被告原已签署协议允许开发商进入相邻后院设置施工围栏、网状脚手架等防护设施,但后来拒绝配合,导致工程停滞。
雷德说,被告误以为该建案为“庇护所”,实际上是提供给带孩家庭的过渡性住房,居住期约12~15个月。他强调,该项目因学童上学及家长生活需求选址于此,施工预计一个月,完工后将不再进入邻地。然而,被告不仅在后面的Ford街封锁唯一施工通道,还在前面的Coyle街工地入口处摆放账篷、椅子及桌子,阻挠施工队进场。
被告律师薛斌(Benjiamin Xue)则反驳,2023年12月17日华人屋主与Coyle Street Owner LLC签署协议,但Coyle Street Owner LLC直到2024年6月4日才正式取得房产权,2023年底签订协议时还不是业主。因此,该协议应属无效。
薛律师指出,更匪夷所思的是,起诉被告的 Coyle 2134 号住房发展基金公司(2134 Coyle HDFC)作为一家非营利机构,直到2025年1月6日才正式取得该地块的土地所有权,成为业主兼开发商。然而,该公司却早在2023年5月23日便提交提案并获得批准。“这根本是在玩游戏,”他质疑道,“因为当时他们甚至还不是Coyle街2134号的物业拥有者,根本无权签署任何协议。”
针对开发商要求法院下达紧急禁令,禁止华人邻居阻止施工的行为,薛律师指出,开发商于2023年已开始筹备该计划,无法以“紧急”为由要求法庭立即干预。他强调,原告至今并无合法合约,无权强迫被告提供进入邻地施工的许可。
针对开发商指控被告阻挠施工,薛律师表示,事实上这并非其当事人所为,而是社区居民表达诉求,而示威是公民权利。
法官最终裁定,被告律师可于5月7日前提交正式文件,列出所有质疑之处。此外,法官未下令要求被告允许施工,仅裁定被告不可封锁原告从Coyle街进入其自有物业的通道。如果这是社区示威阻挠,那么原告需要跟社区去沟通,因为他有权利进入自己的领地。
羊头湾游民所的若干争议点
被告律师薛斌受访时表示,开发商应与社区沟通,厘清社区当初批准的是“可负担住房”,而非“游民收容所”或“过渡性住房”,并探讨是否能达成协议,设立限制条款。此外,他指出,开发商的法律文件中并未明确规定该项目必须是家庭庇护所,且该文件存在诸多问题。
此外,若开发商的土地用途涉及土地使用分区(zoning)变更,应经社区参与与审查,若当初的批准过程涉及误导,如开发商于2022年取得土地开发许可时,所提交的文件与现行计划内容不符,可能涉及违规,社区或可透过“Article 78”行政诉讼程序来挑战政府决定,要求政府重新审查其开发案的合法性。
记者询问开发商律师雷德,为何他向法官表示这不是庇护所,而是过渡性住房?两者有何区别?
雷德回应称,这些住房是为有孩子的母亲提供的,目的是让孩子能够上学、就近购买生活用品。因此,这类房屋通常选址于有学校和生活设施的社区,而非工业区。相比之下,传统庇护所往往位于工业区,缺乏学校和超市等基本配套设施。Westhab旗下还有其它类似的过渡性住房,这些房屋为母亲和孩子提供独立生活空间,包括厨房,并让他们平均居住12至15个月。
被告律师薛斌则指出,开发商声称该项目是“过渡性住房”而非“庇护所”,但 2134 Coyle HDFC 今年1月购买该地产时,限制性条款明确规定该房产的用途为“临时紧急住房及庇护所”,服务对象涵盖“个人和家庭”,这与开发商的说法存在矛盾,可能成为法律争议点之一。
雷德还表示,他们希望“下周能与社区坐下来讨论,进一步协商”。
华人抗议者达两千人 准备持久战
法官昨日裁定,被告不得阻挡开发商进入其自有物业,但未强制要求提供邻地施工许可。这意味着,开发商至少在30天内无法进入邻居后院修建隔板,也就无法拆除旧仓库。然而,部分居民直言在5月7日前仍会“坚守阵地”,防止开发商进场。
长期居住于当地的居民Kenny潘批评,市府当初承诺兴建可负担住房,却在2023年后改为庇护所,未经社区同意即推动项目,让居民深感被欺骗。他强调,庇护所与可负担住房完全不同,前者由政府全额资助,后者则由符合资格者申请入住,因此社区强烈反对庇护所计划,并已组织数千人进行抗议,决心“抗衡到底”。
另一名抗议领袖陈丽娜则强调,除非开发商回归最初承诺,改建为可负担住房,否则抗争将持续进行。目前500人满额的微信抗议群已扩展至五个,华人抗议者达两千余人,且人数持续增加。她坦言,社区已做好最坏打算,即便面临警方执法风险,也不会退让。
预计5月7日被告律师薛斌将提交法律文件,届时案件将进入新一轮法律攻防战。
责任编辑:郑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