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5年04月23日讯】(大纪元记者纪语安综合报导)在美国加征关税之前,由于国际买家竞相购买在关税生效前的中国产品,使中国出口数据在2025年第一季较去年同期增加6.9%。3月份,中国商品出口已达3,060亿美元,年增13.5%。然而,出口数据也暴露中国经济一大弱点,随着贸易战加剧,中国经济预计将放缓。
据《华盛顿邮报》报导,中国大陆出口商想要转型,由经营出口市场转而以国内市场为目标,但这种转型并非易事。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人的支出高于中国消费者:家庭消费占美国国内生产毛额的近70%,而中国则不到40%。
“我们对国内市场还不熟悉,这是一个挑战。”南昌凯悦服饰店的万老板(音译)说。在服装业18年来,万老板主要的目标是国外市场,很少在中国贩售自己的产品。他的订单60%来自美国,只有10%来自中国。
但从上周开始,万老板已经开始在中国社群媒体上发布视频,并在另一家线上购物网站上架。
中共“供给面经济学”踢到铁板
近年来,北京当局的政策一直偏重在建筑业和制造业,鼓励对工厂、铁路和摩天大楼的投资。它对于促进消费、驱动经济增长的政策方向仍然有所保留。
这一方面是因为这种转变可能会对每年5%的经济增长目标造成冲击,另一方面,促进国内消费需要让中国民众有钱、有消费能力,这会让百姓取得一些话语权,令专制的北京当局相当恐惧。
然而,随着贸易战加剧,中共政府被迫要增加国内市场对中国制造商品的需求。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学副教授金刻羽表示,“这表明,中国依赖出口来刺激增长的力度正在减弱,依赖出口的风险相当大。”
中共当局开始调降利率及存款准备金率、补贴线上购物平台,奖励家电与3C产品旧换新,然而,这些刺激消费的努力收效甚微。自疫情爆发以来,家庭支出尤其疲软。
房市股市重挫 刺激内需难实现
《华盛顿邮报》指出,早在这一波关税开征之前,经济学家就表示,刺激内需的目标很难实现,主要是房地产市场低迷持续严重拖累经济成长。2025年第一季,房地产业的投资下降了10%,而商业住宅的销售额下降了3%。
中华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吴明泽指出,以实际的经济数据表现来看,中国大陆的相关措施,除了引发了一波波的涟漪外,似乎对振兴整体内需市场没有显着且长期的效果。
吴明泽分析,中国大陆目前经济困境与消费不振的问题,主要是对未来经济成长的信心不足,加上房市与股市崩跌造成的负财富效果与债务问题,使北京当局不敢大规模进行财政刺激政策等多方面因素所致。
《华盛顿邮报》分析,北京方面似乎希望补贴政策能迅速提振零售额,却没有做出必要的努力,让人们真正有信心去消费。
议题型研究公司Rhodium Group驻布鲁塞尔的分析师卡米尔‧布勒努瓦(Camille Boullenois)认为,这些补贴远远不足,没有触及社会需要的改革。她指出,在贸易战期间,北京似乎不愿意冒风险进行社会安全、银行贷款和地方政府财政等结构性改革。
布勒努瓦说:“北京政府认为他们正在和美国激烈竞争,很多事情要在短期内决定,因此他们愿意为了短期竞争而牺牲长期的经济健康。”
物价持续下跌 通货紧缩压力大
今年第一季,追踪食品杂货等消费品的官方经济指数较去年同期下降了0.1%。当前,中国的消费仍持续低迷,物价持续下跌,这增加了中国陷入通货紧缩恶性循环的可能性。
简言之,制造业的产量一直远远超过国内买家的需求,于是厂商竞相降价促销。不少企业因此不得不削减国内雇用的劳工人数与工资,进一步加剧通缩压力。
目前,北京预估2025年的GDP平减指数(衡量商品与服务价格变动的指标)为-0.1%,这将是中国自1960年代“大跃进”以来最长的通缩期。
责任编辑:林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