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5年04月23日讯】(大纪元记者程木兰、骆亚采访报导)2025年4月,美中贸易战急遽升温。以“全球小商品之都”闻名的浙江义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高达245%的美国惩罚性关税,让原本大量依赖美国市场的义乌商家举步维艰。
许多业者正透过拆解商品、调整报关方式,试图规避关税;同时,社交媒体与AI直播成为他们开拓新市场的新尝试。分析认为,在看似灵活应对的背后,却是日益严峻的经营困境与全球供应链重组带来的深层挑战。
“美国不买 我给欧盟”——商户信心背后的现实挑战
据4月18日CNN新闻网站刊登的对义乌女业主聂自勤的采访,她语带坚定地表示:“美国要买就来拿,不要我给欧盟。”这句话一度在国内媒体间热传,被视为中小企业对美方制裁的硬气回应。
熟悉国际贸易的台湾南华大学教授孙国祥对此表示,这类宣示性发言更多属于“策略性表态”,实际上,要将美国市场损失完全转向欧盟并不现实。
他分析,尽管2024年义乌对“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总额达4,133.4亿元人民币,年增18.2%;2025年第一季度对欧盟的进出口也增长16.5%,显示出义乌市场的多元化趋势,但这并不能掩盖欧美市场在体量与消费能力上的落差。
“欧盟市场门槛高、标准严,还有语言与文化障碍,加上物流与成本问题,并非说转就能转。”孙国祥说道。
美国圣托马斯大学国际研究讲座教授叶耀元则直接表示:“这是典型内宣策略,因为义乌很多工厂主营商品是卖给美国的,现在面对美国的245%关税,当然非常受伤。”
他进一步说道,如果欧盟或新兴市场真如商户所说那般好做,“他们早就转向,不会等到今天才想出办法。”换言之,现实与表态之间,存在巨大落差。

义乌试图“破解关税”:拆件报关、合同切割 专家:潜藏风险
面对居高不下的关税,大陆抖音上一些主播视频中吹嘘义乌商户们是如何用拆招应对关税战,就是许多产品被拆分为零件分别报关,借此减少整体税额。甚至还声称是“一招破解”。
不过具有外贸与供应链专业的抖音博主“老吴Ross小溪塔外贸”针对抖音上叫好的所谓拆招法进行质疑,表示可能面临更严峻的四大问题。
他举例说,例如,一件原本价值150元人民币的衣服,成本为100元。受100%关税影响,本应支付150元的税负,导致亏损。但商户透过合同拆分,将售价切割为75元专利费、45元服务费与30元物料费,税赋仅对30元部分征收,大幅降低成本。
类似手法在各行业层出不穷。玩具车被拆为车轮、马达、车体与说明书分别报关;佛山陶瓷厂将陶瓷杯拆成杯底与烧制服务两部分申报,将税率从25%压至9%;深圳某厂商将实木床细分为原木、雕刻费、设置服务等,透过知识产权分类报关,税率由60%降低至8%。中山灯具厂更是连螺丝都单独包装,企图压缩整体税赋。
他盘点这些做法的四种危机,“你没有专利证书或者是降温记录,如果美国海关认为虚假申报,那你那个补税和罚款可能比你省的还多多少倍;
“第二个,多批次运输,你会增加多少物流管理成本呢?就像你说的,螺丝钉都要单独报关,你得多花多少物流费,算过这笔账没有;
“第三个,你是开心了,啥都拆解得舒舒服服的,那你有没有考虑过客户要重新组装,老美那边人工这么高,他愿不愿意干;
“第四个,那老美如果是调整了关税政策或者是加强了服务贸易的政策,监督你,你最后咋办?”
对此,专家叶耀元也表示,这类操作虽然灵活,但潜藏极大风险。他说:“如果缺乏专利证明或真实服务记录,海关一旦认定为虚假申报,不仅补税,还可能面临数倍罚款。”他强调,这些变通手法虽可短期避税,但增加物流、人工与管理成本,并非长久之计。
AI多语直播销售 义乌欲进入非美市场 分析:销售有限
在严苛环境中,义乌商户试图挽救局面的途径之一,是全面拥抱数字行销工具。许多商户开始利用AI语音翻译与多语种直播技术,在社交平台上直接向海外客户推销商品。
这类技术手段的应用,确实突破了以往语言与销售管道的瓶颈,使许多中小商户得以独立拓展国际市场。对此,孙国祥说:“AI直播是打破语言障碍的有效工具,但仍需仰赖产品品质、物流能力与客户需求。”
然而,问题仍在于全球市场无法短期内提供与美国相同的需求规模。叶耀元直言:“如果你过去一年卖给美国100吨商品,现在靠直播顶多能卖出10吨,其余90吨怎么办?”
美国封堵“洗产地”:从墨西哥到FBI追踪
过去,许多中国厂商将产品零件运至墨西哥或越南等第三国组装,再以“非中国产地”名义出口至美国,以避开关税。但叶耀元表示,美国早已针对此类“洗产地”行为加强监管。
“FBI与海关已加强对第三地进口零件的追踪。”叶耀元直言,美国并非无法辨识这些操作,“尤其现在AI技术进步,美方可以翻译影片、识别内容,那些以为可以通过社群媒体隐蔽操作的商户,其实早就被看光光了。”
为避免美国再祭出高额关税,东南亚多个国家开始采取措施。例如,越南贸易部已经下令严打转口商品“洗产地”,并加强对出口美国货物的原产地审查,重罚违规企业。这项命令已于4月15日生效。
叶耀元认为,这场贸易战已从单纯经济手段延伸至政策与科技全面战,“这不是一场你能靠聪明小动作就能逃掉的游戏。”
义乌商户所抱持“圣诞论”成立?国际买家在寻稳定供应链
部分义乌商户强调,圣诞节时期,美国离不开中国制的装饰与衣物产品。但叶耀元一语戳破幻想:“你不做,美国会找越南、马来西亚、甚至印度做。”
他提醒,商户若仍抱持“市场离不开中国”的迷思,只会加速被国际买家取代。“真正受伤的不是美国消费者,而是中国的中小企业与打工者。”
叶耀元补充说,早年中国的制造技术很多源自台湾,台商早已在东南亚多地布局。当中国商品变得昂贵或风险增加时,国际买家自然会转向更稳定的供应链,而中国商户逐渐地被全球市场边缘化。
义乌能否突围?根本困境仍未解
面对这些变通策略的短期成效与长期风险,叶耀元认为,义乌商户的出路并不乐观。无论是技术导向的直播销售,还是法律边缘的拆单与转口,最终都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是:中国产能过剩,而市场无法有效接收。
他分析,美国此番制裁并非单一贸易手段,而是长期战略脱钩。“这是一场冷战式的产业重组,世界正分裂成亲美与亲中两条供应链。”
“真正受到伤害的,是中国基层民众。他们靠出口维生,现在出不了货,就没有收入;而美国消费者顶多是短期缺货,并不亏钱。”
责任编辑:孙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