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共急推居民举债消费是在饮鸩止渴

中国经济长期依赖“投资+出口”增长模式难维持

人气 972

【大纪元2025年04月03日讯】(大纪元专题部记者楚寒石采访报导)中国政府最近推出针对个人消费贷提额延期的新政策,此举引发社会广泛争议。官方宣称,消费贷新政有助于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但中国银行业的数据显示,2024年成交不良贷款未偿本息金额为2,258亿元,已经较2023年增长81.05%。其中,个人不良贷款占比七成,规模已经高达达1,583.5亿元,同比增长64%。

有专家指出,消费贷是让居民举债提前消费,并不能解决需求不足。经济低迷情况下通过鼓动居民加杠杆、借债透支未来,这种依赖“短期债务”刺激消费的“续命经济”做法,实质就是饮鸩止渴。

推消费贷新政 中共央行和金监局开撕

提振消费是中共当局2025年经济政策的头等大事。3月6日下午,中共财政部在记者会上声称,要加大财政与金融政策联动力度,将新增实施两项贷款贴息政策,激发消费动力。央行同时回应称,将研究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重点支持科技创新领域的投融资、促消费和稳外贸。

3月14日,中共金监局下发通知,要求金融机构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放宽消费贷的期限、额度和利率等限制。若借款人暂时还款困难,金融机构要放低还款要求和借款人商量新的还款办法。

然而,降低贷款标准、拉长贷款期限、增加贷款额度,还款还可以与金融机构协商,那不就把消费贷向次贷方向发展了吗?

对此,中共央行当天就在央媒《证券时报》上发文称,当前金融支持消费力度已经不低,消费贷本质是通过举债提前消费,贷款最终要偿还。过度加杠杆消费,既对未来消费需求透支,也增大家庭财务负担。只有提高居民就业和收入、完善社会保障,让居民没有后顾之忧,能消费、敢消费,才能形成有效消费信贷需求。

但中共金监局不予理睬。3月21日,金监局发布《关于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的通知》,继续越过中共央行指挥各金融机构,要求其增加消费金融供给,提升个人消费贷款限额,延长贷款期限。其中,个人消费贷款自主支付金额上限提高至50万元(人民币,下同),个人互联网消费贷款金额上限提高至30万元,个人消费贷款期限延长至不超过7年。

不过,几天后,金监局有所妥协,利率3%以下的银行消费贷被叫停。多家银行已收到监管部门通知,要求4月1日起暂停审批年化利率低于3%的消费贷产品。

央行和金监局两部门的冲突表明,当局对于提振消费确实是很急迫,但似乎缺乏“顶层设计”,相关各部门自行其是,增加了经济政策的混乱。

高层把提振消费当作中国经济的救命稻草

2025年,中国经济长期依赖“投资+出口”的增长模式再难维持了。投资增速放缓,尤其是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官方数据,1—2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07万亿元,同比下降9.8%),导致投资对经济的拉动效应减弱。同时,外部环境迅猛恶化,美国川普政府将对中国进口商品实施高额关税,再加上全球需求疲软,出口难以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劲支撑。

中共中央不得不将政策重心转向提振内需。3月5日,李强在第十四届人大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32次提到消费,并将大力提振消费、扩大国内需求列为2025年中共政府十大工作任务之首。

3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要求强化信贷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放宽消费贷款额度、期限和利率等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首肯了金监局提出的消费贷新政,即鼓动居民举债进行消费。

消费贷风险已现

2022年以前,中国个人消费贷款余额都呈两位数增长。随着房地方泡沫破灭,依附在房地产上的财富幻觉消退,个人消费缩紧,消费贷款余额的增长率骤然下降到个位数(见下表)。

2019—2024本外币住户贷款基本数据。(数据来源:中共央行2019—2024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

然而,最近两年,在当局提振消费的政治压力下,金融机构不得不再度加大了消费贷投放力度,相关领域竞争激烈。许多银行拼价格、抢份额,消费贷利率一降再降,甚至低至“2字头”,比企业贷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还低。一些客户获得低价消费贷后违规改变用途,流向楼市、股市,购买高息理财产品,甚至“以贷养贷”。

截至2024年末,中国的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不含住房贷款)已达到21.01万亿元,已超过美国1.9万亿美元的规模。消费贷余额一路狂飙同时,多家银行不良贷款风险也在抬头。

2024年多家上市银行的业绩报告显示,消费贷余额扩张较多的银行,不良贷款率均有攀升,违约风险呈增加态势。例如,工商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为2.39%,较上年末上升1.05个百分点;农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为1.55%,较上年末增加0.51个百分点;建设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较上年末上升了0.23个百分点。

根据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数据,2024年成交的不良贷款未偿本息金额,合计为2,258亿元,较2023年增长81.05%,创2016年不良贷款批量转让试点业务启动以来的新高。其中,个人不良贷款占比七成,规模达1,583.5亿元,同比增长64%。

个人不良贷款资产结构,以2024年四季度数据为例,个人消费贷款占比最高,占比66%;其次是个人经营贷款和信用卡透支。

4月1日,中国问题专家王赫在接受大纪元采访时指出,提振消费对于中共来说是“老大难”问题了。要切实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就需要从税制改革、优化分配机制和提高社会保障入手,但这些措施不可避免地会触及权贵阶层的核心利益,从而面临巨大的政治和社会阻力。

“消费贷在中国推行已10年,居民通过借贷在短期内增加可支配现金流,填补收入不足的缺口。若盲目进行扩展,一旦经济继续放缓,收入增长跟不上债务利息,居民债务违约将会增加,引发系统性风险,令中国经济雪上加霜。”他说。

居民消费不振的两大原因

中共统计局数据显示,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下降0.2%,同比下降0.7%;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环比下降0.1%,同比下降2.2%,持续28个月负值。这表明中国经济正面临着需求不足、价格下行和通缩风险加剧的局面。

尽管中共政府刺激消费政策的力度不断加大,但提振消费的结果却受制于两大因素:第一、收入不足、没钱消费;第二、信心不足、不敢消费。

根据官方数据,2023年中国GDP为126.06万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9,218元,人口约为14.1亿,可算出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约为43.9%,远低于美国(76.0%)、英国(61.8%)和日本(54.4%)。这说明居民收入水平低,购买力不足。

另一方面,中国居民储蓄率又非常高。2023年为33.4%,远超美国(4.5%)、英国(6.1%),但中国家庭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却仅为39.1%。高储蓄率与低消费占比表明,居民对未来经济预期悲观,导致储蓄倾向增强,消费意愿下降。再加上就业压力、收入预期不稳,更是促使居民“捂紧钱包”。

2025年2月,16至24岁劳动力(不含在校生)失业率为16.9%,连续两个月上升,为四个月来最高;25至29岁和30至59岁劳动力失业率分别为7.3%、4.3%,均连续两月上升。《2024年第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61.4%居民倾向“更多储蓄”,仅24.9%选择“更多消费”。

依赖短期债务刺激消费是饮鸩止渴

2023年末,中国居民债务总额(即居民贷款余额)为80.1万亿元,包括住房贷款、消费贷款和信用卡债务等。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约为55.3万亿元,因此,可算出中国居民债务收入比(DTI)为144.7%、家庭负债率(债务/GDP)为63.5%。这说明居民偿债压力大,收入难以支撑债务。

在居民负债能力几乎触顶,消费贷已达如此规模且不良率攀升的情况下,中共政府不去主动加杠杆、扩大支出,让居民形成稳定的收入、改善预期,却反其道而行,宁可让银行冒风险放贷,让民众背负更多的债务。这种违反常识的政策,为什么还能堂而皇之地发布呢?

旅美中国问题专家石山3月31日接受大纪元采访时表示,中共通过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掌控中国经济和社会,这导致决策者习惯性地使用行政命令来处理经济问题,而不是通过市场机制来释放活力。消费贷新政的推出就是延续了这种自上而下的逻辑。

“消费贷是让居民负债提前消费,并不能解决需求不足。只有提高收入、完善社保,让居民恢复信心,才能真正提振消费,而非鼓动居民加杠杆、借债透支未来。这种依赖短期债务刺激来续命的行政命令,实质就是在饮鸩止渴。”他说。

责任编辑:石原#

相关新闻
王赫:个人不良贷款问题揭示中国经济衰退
中国消费贷利率破新低 内卷背后的深层问题
危局中“房票政策”成中共与居民间生死博弈
大陆年化利率跌破3%的消费贷被紧急叫停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