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5年04月14日讯】随着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北京儿童医院“拒绝上学门诊”火爆,在短短10个月内接诊近万人次,甚至一号难求。分析认为,孩子拒学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心理、家庭与社会问题,家长应避免以强硬手段逼迫孩子返回校园。
据央视新闻报导,北京儿童医院是中国最早一批开设儿童心理门诊的三甲医院,2024年6月,医院从原来儿童心身医学科的基础上,单独分出了一个“拒绝上学门诊”。专门针对拒学儿童提供心理评估与干预方案。门诊开设10个月,接诊近一万人次,甚至一号难求。
新京报4月13日报导,“拒绝上学门诊”的火爆,既是社会愈发关注儿童心理健康的体现,也应成为家长们“觉醒”的契机。“拒绝上学门诊”的价值不仅在于诊断,更在于提供系统方案:心理治疗化解情绪障碍,家庭辅导改善沟通模式,学校介入调整教育方式。家长主动寻求专业帮助,才能尽早找到最佳切入点,让孩子早日重返校园。
文章说,学生拒绝上学的原因多样。“拒绝上学门诊”一号难求的背后,是万千家庭在孩子拒学困境中的焦虑与迷茫。当越来越多的孩子用“不去学校”作为内心痛苦的呐喊,家长首先需要放下“逼孩子返校”的执念。
一旦孩子拒绝上学,家长们常常认为“不上学就没出路”,软硬兼施甚至动用武力逼迫其返校。而这种“急功近利”的粗暴干预恰恰踩中了儿童心理的“雷区”——青少年大脑的前额叶尚未发育成熟,高压环境会激活杏仁核的应激反应,导致情绪崩溃或行为退缩,使拒学问题恶化,甚至埋下成年后心理疾病的隐患。
去年10月,一张拍摄自北京儿童医院的照片引起网络热议。
三联生活周刊去年10月报导,残酷的现实——18岁以下的青少年包括儿童患有心里疾患的比例正在上升。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曾指出,中国6至16岁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总患病率为17.5%,高于成人各类精神疾病16.6%的终生患病率。每一个“拒绝上学”的挂号单背后,都是一段泪水与无助织成的故事。
在北京开设“拒绝上学”门诊之前,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都开设有“学习困难”“拒绝上学”类门诊。
新京报的报导表示,教育的本质是守护成长,而非“逼上轨道”。拒学现象的高发,折射出当代教育生态的深层次问题:过度竞争让孩子沦为“学习机器”,情感支持的缺失让校园成为“压力场”,家庭沟通的错位让孩子关闭心门。家长应该反思自己是否真正关注过孩子们的情感需求。
责任编辑: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