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5年04月11日讯】4月9日,美国财长斯科特•贝森特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表示,若美中贸易战继续升温,北京当局不退让,美国可能将中概股从美国交易所摘牌。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7日,一共有286家中国企业在美国上市,总市值高达1.1万亿美元。简单说,这就是一条连接中美之间的“金融通道”。
那么如果美中贸易战继续升温,北京当局不退让,美国真的把这些公司“赶出门”,会造成何种影响呢?
首先,最先受伤的肯定是被称为“中概股”的中国企业。
这些企业很多都是中国最具活力、最会赚钱的企业,特别集中在互联网、科技和医药等行业,比如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它们选择去美国上市,是因为那里有全球最深的资本市场,融资速度快、估值也高。如果被迫“打包回国”,就像一个创业者在硅谷找到了金主,谈到一半却被房东赶了出去,只能回老家重新开张。融资变难,成本变高,品牌也可能受损。国际投资者会想:你们连在美股都待不下去了,我还敢投你吗?
“摘牌就摘牌嘛,大不了回香港或者回A股。”有人可能会这么想。然而,回香港或者回A股,听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
第一,回港或者回A股需要时间和审核过程,不是一夜之间就能搞定的;第二,香港和内地市场的承接能力有限,特别是当上百家公司同时回来,可能就像地铁里突然涌进几万人,那就是一场“流动性挤兑”。
另外,不少中概股本来就在港股“二次上市”,但那只是“备胎”,并没有美股那样的资金体量和全球影响力。一旦美股不欢迎它们了,这些公司在国际市场的信用也会打个折扣。
如果美国真的对中概股摘牌,那绝不是一场简单的股票游戏,而是一次深层的“金融断裂”。它意味着中美之间的冲突,已经不仅是关税战、芯片战那么简单了,连资本市场这种“最后的合作区”也开始被撕裂。这种“金融脱钩”带来的寒意,不仅将进一步瓦解中美之间的信任,还可能会让全球投资者重新思考:我们还能在中美之间自由穿梭吗?
责任编辑:金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