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5年04月11日讯】【编者按】美国总统川普近期主导的新关税政策震动全球,将给世界经济和贸易带来深远影响。如何看待当前各方的反馈以及关税对中美企业和社会的影响?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客座教授井友伦分享了他的看法。
井友伦曾在华尔街担任投行主管,持有国际审计师和加州金融商业执照律师资格。他长期研究全球贸易政策、巨集观经济模型及国际关系,尤其强调国家主权、经济安全与产业独立对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性。
他特别关注川普政府推行的产业保护主义(Industrial Protectionism)与战略逆全球化政策(Strategic Deglobalization),认为这些政策为美国重新夺回制造主导权、重塑世界秩序奠定了基础。
1. 美国人对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的担忧:如何从深层逻辑理解?
本月9日,川普总统宣布对中国战略性商品加征最高达125%的关税,涵盖电动车、药品中间体、稀土、金属与电子元件等关键进口领域。虽然部分自由派媒体渲染关税将推高物价、恶化失业率,但从多个经济理论模型来看,此类担忧缺乏深层结构性理解。
首先,根据战略性贸易政策模型(Strategic Trade Policy Model),当一个国家的对手存在政府补贴、知识产权侵犯或市场扭曲时,实施报复性关税是正当且有效的策略性工具。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所强调的:“国家可透过关税对外部不公平优势进行纠正,并增强本国战略产业的国际谈判地位。”
其次,从边际乘数理论(Marginal Multiplier Theory)与凯恩斯总需求模型(Keynesian Aggregate Demand Model)出发,当制造业回流至本国,不仅会创造直接就业,还能带动上下游行业(如运输、原料、维修、保险)形成连锁性就地扩张。
今年第一季度,美国中西部五大湖区制造业新增就业人数达12.3万,其中多数来自蓝领阶层的再就业转型,符合供需再平衡原则。
再从菲利普斯曲线扩展理论(Extended Phillips Curve Theory)与非加速通胀自然失业率(NAIRU,Non-Accelerating Inflation Rate of Unemployment)出发,服务业主导的高通胀并不能简单归因于商品关税。美国劳工统计局本月数据指出,CPI上涨的最大来源为租金与医疗服务,而非进口耐用品。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凯西·穆利根(Casey Mulligan)指出:“将通胀归咎于关税,是媒体的误导逻辑。”
2. 中共官方反应的真正代价:大陆企业与普通民众如何承压?
中共当局于9日宣布,对全部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84%的报复性关税,并将18家美企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此外,还发布新的稀土出口管制草案,限制对美出口镨钕、钇、钨等高精度稀土。虽然表面强硬,但这种回应在多种制度结构中反而暴露出大陆经济体的脆弱性。
首先,根据全球价值链理论(Global Value Chain Theory),中国制造体系多处于中游装配—再出口环节,若终端市场被切断,资源将面临要素错配(Factor Misallocation)。本月8日,中共海关总署数据显示,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出口订单环比暴跌26%。数千家出口导向型中小企业陷入“有产能无订单、有库存无现金”的典型失衡状态。
其次,根据比较优势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中国的竞争优势在中美战略脱钩背景下已遭重构。原本中国依靠廉价劳动力与规模效应取得竞争优势,但当前随着川普政策推动美国“本土制造”与墨西哥、越南“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政策同步,中国的要素禀赋优势正逐步丧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林毅夫虽曾支持出口主导型发展战略,但他4月6日接受财新网采访时坦言:“政策环境剧变下,中小民营制造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淘汰潮。”
最后,从庇古外部性理论(Pigovian Externalities Theory)来看,中共高层政策造成的市场冲击正在被社会化至普通居民。宁波、东莞等地中产消费者减少家庭支出、推迟购房换车,导致民营消费产业链(汽车、建材、家电)下滑。与此同时,出口厂裁员潮正带来农村务工人员返乡,增加城乡结构性不稳定。
3. 川普关税政策下的国际格局重塑:主权、安全与新政治秩序的起点
川普的关税政策不仅是经济工具,更是主权经济战略(Sovereign Economic Strategy)的核心组成。本月发生的数起重大事件,充分说明川普政府开启的结构重构路线,正全面推动全球秩序的重组:
第一,乌克兰军方6日宣布,在顿涅茨克前线俘获两名中国公民,证实其与俄军共同作战。尽管北京否认“编制背景”,但北约秘书长延斯·斯托尔滕贝格(Jens Stoltenberg)于8日明确表示:“中国(中共)与俄罗斯的实质军事合作正逐步明朗。”这一事件为川普推动“民主制造联盟”(Alliance of Democratic Manufacturing Nations)提供了新的外交基础。
第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于5日再度启动对八家中概股的退市审查,理由涉及财务造假与审计底稿不透明。该机制源自川普第一任期签署的《外国公司问责法案》(HFCAA)。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伍人英(Mark Wu)指出:“全球资本市场正从效率主导逻辑转向主权可信逻辑(Sovereign Trust Logic)。”
第三,香港长和集团于3日宣布将旗下巴拿马运河两端港口的控股权出售予美国私募基金Global Gate Partners。此举被《金融时报》视为川普“海外港口战略反制”成果之一,有效削弱中共通过基建主导拉美航道的全球布局。
川普的关税政策,是以主权为中心的全球经济秩序重构战略的起点。它打破自由市场教条主义(Market Fundamentalism),通过关税、脱钩、友岸外包与金融筛选机制,逐步恢复美国对产业链、资本流与技术传播的战略控制力。
虽然短期内造成通胀扰动与国际摩擦,但从制度演化视角(Institutional Evolution Perspective)来看,这一进程具备深层合法性。正如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学者理查德·哈斯(Richard Haass)所言:“世界秩序从来不是在共识中诞生的,而是在分歧与边界中确立。”
历史将证明,川普对全球化秩序的大胆修正,不是退步,而是一次制度级纠偏。而这正是21世纪国家资本主义的新开端。◇
责任编辑:嘉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