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5年04月10日讯】(大纪元记者蔡溶纽约报导)布碌崙羊头湾地区U大道附近的Coyle街2134号游民收容所建案,近日引发社区强烈反弹。除了从可负担房转为游民所的“调包”争议,以及开发商控告华人邻居拒绝施工队进入后院的“违约”争议外,此案争议实则远不止于通行权问题,更牵涉到地权结构混乱、建筑物未妥善分割与施工许可申请合法性等,一连串的法律与程序问题。
针对“调包”争议,纽约市议会土地使用委员会主席萨拉曼卡(Rafael Salamanca)在3月25日市议会的住房与建筑预算听证会上指出:
“我一直参与羊头湾市议员纳西斯(Mercedes Narcisse)的活动。Coyle街2134号项目的处理方式,对她极不公平且不负责任。我们原本批准的是一个可负担住房项目,而她努力争取社区支持并成功推动土地使用变更。结果,业主和开发商却对她进行了欺骗,将土地转手,并改为兴建游民所,这就失信于社区。”
萨拉曼卡要求市府负责建造与维护经济适用房的机构“市房屋保护与发展局”(HPD)“调查此案的游说者、开发商与总承包商身份,因为这并未通过HPD的管道,可能会受到MIH或421A政策的约束,但不是经HPD补助的项目,而是自由裁量计划。他们对议员与社区进行了‘诱饵转换’(bait and switch)的欺骗行为。”
除了市府预算与政策层面的疑义,HPD何时展开调查尚未可知,案件在法律实操层面也存有重大争议。游民所开发商“Coyle 2134号住房发展基金公司”(2134 Coyle HDFC)指控邻近华人屋主拒绝让施工人员经后院进场,导致工程延误,因此根据《纽约房地产诉讼与程序法》(RPAPL)第881条提告,要求法院强制赋予临时通行权。


本案已于4月2日于布碌崙高等法院召开听证,法官裁定华人邻居可于5月7日前提交反驳文件,质疑协议效力与开发商主张的权限,但在此之前不得阻挡开发商经前门出入。
开发商声称,工程因通行受阻导致规划延宕并影响承包合约,造成经济损失。然而楼宇局(DOB)公开资讯显示,此案的根本问题并非通行权,而是整个地产项目的地权与施工许可都存有很大争议。
根据楼宇局记录,Coyle街2134号与2114号(现为DOLLAR TREE商店)原属同一块土地、同一栋建筑。2114为零售用途,2134则为仓储空间。2023年,原业主Coyle Properties LLC将整块土地拆分为“10号地”(即现今DOLLAR TREE位置)与“11号地”(现今的游民所选址)。虽然土地分割在2024年初获得楼宇局批准,但地上建筑至今未完成法律或物理上的独立分栋。
更关键的是,2024年9月24日,楼宇局核发的建筑分割与部分拆除许可,注明地址为Coyle街2114号(即现今DOLLAR TREE商店),但实际施工却针对位于2134号的旧仓库。此举被社区批评为“挂羊头卖狗肉”,藉由错置地址来绕过针对2134号仓库本身拆除申请的审查程序。
目前2134号业主HDFC尚未取得对该地址的正式拆除许可。2024年11月7日,楼宇局甚至对2134号发出停工令,迄今仍未解除。若在此情况下仍强行施工,社区认为开发商将可能构成违法。
社区人士亦指出,虽然地号分拆,但因建筑本体尚未完成切割,2134与2114实际仍为同一建筑体,应视为共同所有。HDFC若因进度受阻遭受损失,理应首先与另一利害关系人COYLE REALTY LLC协商,完成结构分割并共同负责施工进度,而非迳向华人邻户兴讼。
此外,RPAPL第881条虽允许开发商在特殊情况下申请通行权,但前提为业主自身权利无争议。在本案中涉及多方业主、土地分割、房产转手、建筑合一未分等问题,更需谨慎厘清法律责任归属。
目前,开发商虽已从楼宇局取得若干与前门施工相关的开工许可,包括人行道搭建围板与鹰架,以及拆除邻近的另一处仓库(2150号)的许可,并向社区与邻户发出十天内动工通知,但社区抗议者仍每日在现场抗议,阻止施工队进场,局势恐愈演愈烈。
事件后续发展将视法院是否接受华人邻居于5月7日前提交的反驳文件而定。这起涉及产权错综、许可程序疑云与社区反对压力的争议性游民所建案,成为纽约市近期公共信任与政策透明化的重大考验。

责任编辑:陈玟绮
相关文章:羊头湾收容所计划惹怒 当地民代联手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