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风情】

【半日闲】何以繁华 ——纽约市博物馆小记

文、摄影|文月

人气 105

也许在美国生活了半辈子,但基本只阅读中文报纸,他们会在电话中安排大洋彼岸老家侄子的婚礼,但很少关注隔壁街区发生了什么。

纽约就像一碗沙拉,远看是道菜,但细看就是生菜、圣女果、黄瓜……可是等吃到嘴里,又不仅是某种食材,而是混合了酱汁的综合味道。

纽约,很难说是什么文化,走两个街区就可能从中国到了意大利,街上更是南腔北调,都淹没在在一声声“New York, concrete jungle where dreams are made of”的歌声中。自由、梦想、金钱、权力,在这个城市好像没有什么不可能。

今天去的是纽约市博物馆(Museum of the City of New York),起因是看到了一个关于姜饼小人展览的广告,觉得很可爱就出发了。没想到,去了才发现一层是关于纽约历史的介绍展,历史的碎片静静地躺在玻璃窗后,讲述着这座繁华都市少为人知的过去。

展厅正中间放着几个可互动的电子屏,展览着对于纽约多元文化做过贡献的历史人物。其中一个陌生的华人面孔吸引了我的注意——王清福,肖像中的他梳着清朝的长辫,戴着欧式的礼帽,不太像是印象中早期华人劳工的样子。不同于他的名字,他并不是一个在美国社会享清福的人,而是奔波于华人的人权运动以及倡导抵制鸦片。

1847年,王清福出生在山东一个富庶的家庭,因为家境败落,与父亲沿街乞讨,被一对好心的传教士夫妇收养,之后来到美国读大学。他是最早一批移民美国的华人,也是美国华裔民权运动领袖、记者、演说家和作家,被视作是华人的“马丁·路德·金”。

王清福是最早一批移民美国的华人,也是美国华裔民权运动领袖,被视作是华人的“马丁·路德·金”。(摄影:文月)

王清福长期与美国主流社会打交道,深知政治的重要性。他曾忠告有选举权的在美华人,“如果你不打算投票或者不投票,政治人物把你看成一只爬虫。但是一旦你到了投票箱前,他们就把你当作一个人,当作兄弟,拿雪茄、威士忌和啤酒招待你。”(When you don’t vote or don’t wish to vote, he (the politician) denounces you as a reptile; the moment you appear at the ballot box you are a man and a brother and are treated to cigars, whiskies, and beers.)

1886年华人社区报纸,报导战争局势。(摄影:文月)

让我感触颇深的是,他在美国接受教育,自由与平等的观念滋养了他,所以当他面对当时政府的“排华法案”,站出来呼吁华裔美国民众参与到民主政治中来,用正当的方式捍卫权利。本来文化、政治和法律就应该是分开的,民主需要建立在拥有独立意志的国民基础上。

记得之前读到过一本社会学的调查,讲早期中国洗衣工作为美国社会的“陌生人”——他们隔离于所处的社会,并且非常难以被同化。也许在美国生活了半辈子,但基本只阅读中文报纸,做着固定的工作,他们会在电话中安排大洋彼岸老家侄子的婚礼,但很少关注隔壁街区发生了什么。他们的事业并不是“洗衣”,而是“回家”。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关系,如果将美国作为一个赚钱的地方,那这个社会发生什么确实没什么好关心的,赚够钱走人就好。但如果像王清福一样,将美国视作家园,或者跳脱出那种索取的概念,参与到这里的社会生活,将民主政治也视作自己的家事,似乎视野一下就变得不同了。

我想纽约的繁荣一方面在于这个沙拉碗足够大,可以包含各种食材,另一方面也是有足够丰富的酱料,将那些林林总总的个体相连接,成为一个更好的整体。各位读者您觉得您想成为这个文化中的哪部分呢?

当然,看完这个精彩历史展览,我也没有忘记三楼的姜饼小人。里面展示了小朋友制作的巨大姜饼屋,有点像是微缩的姜饼纽约。一进门发现里面的小朋友平均身高跟桌子差不多,我突然觉得自己是不是太大人了。

不过我还是看得很开心,听着小朋友合影时传来稚嫩的童声,我感觉历史积淀了现在,而现在又滋养着将来,祝愿在这片多元文化土壤中成长的小孩能开出更缤纷的花朵。◇

责任编辑:李越

相关新闻
风雨20载 法轮功海外筑起真相长城(中)
三大特色展览 一小时畅游纽约地标
【半日闲】跨越百年的礼物 ——纽约公共图书馆
双城记|纽约市10大景点寻找香港情怀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