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5年03月06日讯】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佳音时刻》,我是佳音。
今日焦点:美中贸易战升级冲击两会 北京反制很温和?习近平称“中俄是真朋友” 俄国网友不认同;离婚冷静期实施四年 离婚率真的降低了吗?
美中贸易战升级冲击两会 北京反制很“温和”
3月3日,美国总统川普宣布对所有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0%的关税,该行政令于3月4日正式生效。此前,美国对所有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加征10%关税的措施已于2月4日生效。也就是说,从2月4日至3月4日,美国对中国加征了20%的关税。
中共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在3月4日发布公告称,自2025年3月10日起,对部分美国进口产品加征关税:对鸡肉、小麦、玉米、棉花加征15%的关税;对高粱、大豆、猪肉、牛肉、水产品、水果、蔬菜、乳制品加征10%的关税。
除此之外,中共商务部将莱多斯等15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单。这个名单涉及船舶设计、人工智能、通信、航空等国防科技领域。
中共商务部还将10家美国企业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包括特科姆等10家公司禁止从事与中国有关的进出口活动;同时禁止这些公司在中国境内新增投资。
除以上措施外,中共商务部还宣布,禁止进口美国医疗设备制造商因美纳(Illumina)的基因测序仪。此前,中国企业的采购数量占Illumina总销售量的7%。
基因测序仪可以确定DNA或RNA序列,可以帮助科学家研究与疾病相关的遗传变异,及诊断罕见遗传疾病等。
中共当局之所以打压Illumina公司,可能与美国一项法案有关。该法案旨在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Illumina公司的两大竞争对手“华大基因和华大智造”。
这是北京当局第二次实施反击措施,上一次的具体内容是,从2月10日起,对煤炭和液化天然气加征15%的关税;对原油、农业机械、大排气量汽车和皮卡加征10%的关税。
值得注意的是,3月3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总统2025年贸易政策议程》,再次强调美国国会应根据政府建议,终止2000年授予中国的永久贸易最惠国待遇(PNTR)。
文件中称,川普在第一任期内和中方签署了“历史性的、可执行的”美中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但中方未能采取行动落实协议中的承诺,应取消中国的永久贸易最惠国待遇。
对于美国再次加征关税,中共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在一份声明中称,对于美方单方面加征关税,中方已向世界贸易组织(WTO)追加起诉,以表达中方不满和反对。
中共商务部在另一份声明中称,“中国是世界上禁毒政策最严格、执行最彻底的国家之一”,认为美国不应该以“芬太尼”为由再次对中国加征关税,呼吁美方尽快回到通过平等对话妥善解决分歧的轨道。
路透社称,通过以上行为可以看出,北京方面仍希望通过谈判达成关税停战协议,所以北京当局故意将加征关税的幅度设定在20%以下,为谈判人员留下达成协议的空间。分析称,这并不是双方第一次加征关税,每次升级都会降低双方和解的机会,想要谈判就必须加快速度。
策纬咨询公司(Trivium China)的农业分析师裴西霞(Even Pay)告诉路透社:“中共政府正在发出信号,表示他们不想让事态升级。看来习近平仍希望和川普达成协议。”
荷兰国际集团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宋琳对彭博社称,中共的反制措施比较克制,由此看来,北京仍然希望与川普政府展开谈判,以达成停止贸易战的协议。
美国经济学者黄大卫称,北京当局如此反制,却不在芬太尼出口问题上妥协,表示中美贸易战可能会迅速升级。这对于美中双方的经济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风险,但对中国会更加不利,中国内忧外患的情况要比美国复杂得多。
黄大卫说,中方的反制手段有限,但态度很强硬。这是因为对于北京当局来说,政治利益大于一切,为了权力会无所顾忌地牺牲中国经济。
目前,正值中共两会期间,大陆资本界资深人士徐真认为,在此期间,加征关税给会议造成的心理冲击应该很大,代表们对经济增长预期会更加悲观。他说,中国出口导向型的制造业高度依赖美国市场。这次贸易战比2018年要艰苦得多,因为目前是中国近20年来经济最差的低谷,整个经济依靠外贸,而外贸依靠出口,其中更以欧美市场为主,美国市场占比超过65%以上。所以美中升级贸易战,对于中共正在召开的“两会”制定GDP增长目标影响极大。
他强调,出口恶化,尤其是对美国的出口恶化,加上内需已经是每况愈下,明显会对制定目标增加巨大压力,今年整体的GDP增长,估计连4%都难以达到。
台北中华经济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所长刘孟俊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称,川普发起关税措施并非只是为降低美国对外的贸易赤字,他最终想要达到的目的是恢复美国的制造业,吸引友盟国家对美投资,尤其是高科技产业,为美国创造就业机会。
刘孟俊说,美国的贸易逆差可能一时之间没有办法解决,但是川普现在要的是,盟国对美国的投资,这其中不包括中共的投资,因为川普要的是不会偷美国技术的合作伙伴。
刘孟俊还说,川普或许会继续找借口来进一步拉高对华的关税,未来两个国家能否进行谈判这个不好说,因为中共可能没有筹码,尤其是中方目前内需不振,失业率超高……,这些状况对于中共极为不利。
中共人大会议发言人娄勤俭坦言,中国的经济运行,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他说,由于美国的行为不可预测,世界经济政治不确定性上升,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新加坡国立大学副教授吴木銮表示,北京政府官员们将试图向外传递积极的信号,即中国“仍然状况良好”。在两会期间,北京当局可能不会宣布具体政策,因此两会对市场的影响“有限”。他说,“过去,全国人大会议更偏向制定议程。现在则是信息传递和政治宣传,是一个人的政治。”
好,关于美中贸易战,我们就说到这里,下面我们来聊一下中俄关系:
习称“中俄是真朋友”俄国网友不认同
2月28日,习近平在北京会见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秘书谢尔盖‧绍伊古时表示,中俄是“百炼成钢的真心朋友”。这话听上去挺热乎,但俄罗斯网友对此却似乎有着不同的看法。最近一项调查显示,中俄两国民众之间的不满和怀疑情绪正在逐渐加重。
俄罗斯网友对中共对俄国在军事合作上的忠诚度和经济投入的力度存有质疑。另外,他们对抢占俄罗斯市场的中国商品表示不满,认为这些商品的质量太差。此外,中俄两国历史上的领土争议仍是双方民众心中迈不过去的坎。
美国政治研究机构“过滤实验室”的报告指出,自2024年7月,中国一些商业机构遵守美国对俄国的制裁后,俄罗斯民众对中国的好感明显下降。虽然俄罗斯官方媒体对“中俄不和”的声音进行控制,但有3个问题怎么也绕不过去,这就是“中国商品的质量问题、中国对俄罗斯军事支持的可靠性,以及中国在俄罗斯的投资规模”。
自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全面制裁后,许多西方产品退出俄国市场,中国商品迅速填补空缺。特别是汽车行业,中国品牌哈弗、吉利、奇瑞、长安等在俄罗斯市场上的销量直线上升,直至占领俄国市场。但俄罗斯消费者对中国生产的汽车却十分不满。
有网友吐槽,中国汽车不适合俄罗斯的严寒天气,质量不好,频繁维修,但配件却供应不止。而西方和日本的汽车质量更好、保养方便。有调查显示,中国车企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等大城市建立完善的服务系统,但在偏远地区,中国车企依旧不能保证正常维修。
军事合作也是中俄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俄乌冲突的大背景下,俄中两国联合军演的频率和规模都有所增加。但许多俄罗斯军事观察人士认为,中共并不愿意长期在军事上支持俄罗斯。
有俄罗斯军事博主指出,中共已经从这场冲突中获得了足够的好处,比如低价购买俄罗斯能源、扩大其在俄罗斯市场的影响力。但中共真正想要的,并不是俄罗斯市场,而是在欧洲市场上有所突破,但至今为止,这一目标也没有实现。
此外,许多俄罗斯军事博主还对中共提供的装备大加讽刺,称中共出口的无人机是“翻新货”,其质量和性能难以预测。
有俄罗斯军事博主将中共描述为“地缘政治敌人”,并指出,中共遵守美国的制裁,“再次表明了中共对俄国的真实态度”。
甚至连俄罗斯的官员也对中共的军事支持力度有所怀疑。2024年5月,中共和巴西发布了关于俄乌战争的“六点共识”,倡导政治解决,却引发俄罗斯方面的不满。今年8月,中巴又在联合国大会上成立了“和平之友”小组。对此,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直言,这一倡议“对俄罗斯主权极为有害”。
近年,中俄虽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方面的往来,但俄罗斯民众对中共的投资规模并不满意。根据《俄罗斯商业日报》的数据,中共很少在俄国投资,到2022年底,中共在俄罗斯的累计投资总额为99亿美元,仅占俄国海外投资总额的0.3%。俄罗斯方面希望吸引更多的高科技产业投资,但中共主要关注的却是石油、天然气,及零售业。
此外,根据Statista的数据显示,2013年到2023年间,中共对俄罗斯的投资实际上是呈下降趋势。这更让不少俄罗斯人怀疑,中俄经济合作是否真能达到理想中的“互利共赢”。
“过滤实验室”专家托伊布纳认为,中俄关系看似亲密,实则复杂。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俄关系,让两国之间产生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不仅俄罗斯民众对中共存有诸多质疑,而中国网友对中俄关系也有自己的看法。有不少人担心,西方制裁俄罗斯的同时,可能会波及中国经济。在俄乌战争的问题上,尽管中国网友同情俄罗斯的伤亡情况,但对俄罗斯军力的真实水平也有所质疑。
此外,中俄之间的领土争议,以及俄罗斯近年来和印度的密切合作,也让不少中国网友感到不满。在社交媒体上,有网友评论:“中俄关系就是利益之交,利益没了,也就散了。”
那么,中俄之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这是一个需要持续观察的问题,我们将持续关注。下面我们来看一则来自中国的消息:
离婚冷静期实施四年 离婚率真的降低了吗?
最近,中共政协委员蒋胜男提出删除《民法典》中的“离婚冷静期”条款的建议,引发了广泛关注。这时有不少人提出疑问,这项实施了四年的政策,真的减少了离婚率吗?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我们先说一下什么是“离婚冷静期”,根据《民法典》规定,夫妻协议离婚需要经历30天的冷静期,期满后双方还需再次共同申请,才能办理离婚手续。
中共当局称,实施这项政策的初衷是为了防止民众冲动离婚,但实施以来一直争议不断。
支持者认为,这一规定避免夫妻草率决定,有助于维护婚姻的稳定。
反对者则认为,成年人有权决定自己婚姻的存续,强制性的冷静期可能会让本已就决心离婚的人遭受更多的痛苦,甚至加剧婚姻中的矛盾。
另外,还有很多年轻人担心,结婚后发现对方家暴,且执意不肯离婚,会让自己处于一个十分危险的境地,甚至有可能失去生命。因此对婚姻更加小心,轻易不敢踏入。
蒋胜男表示,“离婚冷静期”实施以来,出现很多争议和冲突。她引用全国妇联的数据称,2022年,超过60%的家暴受害者在冷静期内遭遇暴力升级,甚至有极端案例,有人在冷静期内杀死妻子。她质疑,这一制度是否忽视了家暴受害者的权益?是否对弱势群体造成了更多伤害?
法律界人士也对此表达了担忧。一些研究指出,家暴案件中,施暴者可能会利用冷静期来进一步控制受害者,使其更难脱离危险环境。还有律师认为,真正需要冷静期的只是少数冲动离婚案例,而大多数人离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应让所有人都被迫承担这些额外的负担。
那么,“离婚冷静期”到底有没有降低离婚率呢?从数据来看,该政策实施后,协议离婚的比例确实下降了,但诉讼离婚的比例却逐年上升。2021年至2023年,协议离婚占比从75.4%降至71.9%,而诉讼离婚比例从24.6%升至28.1%。也就是说,为了离婚,许多人不得不通过更复杂、耗时更长的诉讼方式达成目的,司法负担也随之增加。
与此同时,结婚率和生育率却未改善。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量降至610万对,创下1980年以来的新低,而新生儿的出生数量则连续三年维持在较低水平,每年只有900多万。有专家认为,年轻人对婚姻望而却步,不愿生育,主要是受经济压力、职场竞争等因素影响,“离婚冷静期”则加重了他们的顾虑,让他们在婚姻生育上更加慎重。
《佳音时刻》制作组
责任编辑: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