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虎宇:SpaceX与波音竞争 NASA陷两难

人气 153
标签: , ,

【大纪元2025年03月25日讯】3月18日,SpaceX的“龙”飞船成功将两名美国宇航员巴里·威尔莫尔(Butch Wilmore)和苏尼·威廉姆斯(Suni Williams)从国际空间站(ISS)带回地球。这两人原是波音“星际客机”(Starliner)首次载人任务的宇航员,却因飞船推进器故障和氦气泄漏问题被迫滞留太空近九个月,最终由马斯克的SpaceX出手“救场”。这一戏剧性事件不仅引发公众热议,也被视为SpaceX与波音十余年竞争的关键节点——马斯克的SpaceX再次展现实力,成为美国商业载人航太的可靠支柱,而波音则深陷技术与声誉危机。

在过去的十余年间,美国宇航局(NASA)的商业载人计划成为航太领域备受瞩目的焦点。这项计划旨在通过与私营企业合作,恢复从美国本土将宇航员送至国际空间站的能力,同时打破对俄罗斯载人飞船的依赖。在这一过程中,SpaceX和波音公司作为NASA选定的两大承包商,展开了一场技术、商业与声誉的激烈竞争。

背景:商业载人计划的诞生

2011年,太空梭计划退役,美国失去了自主将宇航员送往太空的能力。NASA不得不依赖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向国际空间站运送人员,俄罗斯也借机坐地起价,使每次每人的飞行耗资从2011年的4300万美元一路飙升至2020年的8600万美元。这一局面不仅增加了NASA的预算压力,也在政治上引发争议。

事实上,NASA于2010年已启动商业载人计划,通过公私合作模式,委托私营企业开发载人飞船。2014年,NASA最终从多家竞标者中选定了SpaceX和波音,分别授予其16亿美元和26亿美元的合同,用于开发“龙”飞船(Crew Dragon)和“星际客机”(Starliner)。

两家公司的背景差异显着。SpaceX成立于2002年,是一家由埃隆·马斯克创立的年轻企业,以颠覆性创新和低成本发射著称;而波音则是拥有百年历史的航空航太巨头,曾参与阿波罗计划和太空梭的研发,经验丰富。NASA的期待是,这两家公司能够形成互补竞争,确保美国拥有两套独立的载人航太系统。

SpaceX的崛起:从无到有的突破

SpaceX的“龙”飞船开发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其高效执行力令人印象深刻。2012年,SpaceX的货运版“龙”飞船首次成功对接国际空间站,成为首家实现这一壮举的私营企业,为后续的载人“龙”飞船奠定了基础。

2020年5月30日,SpaceX迎来里程碑时刻:载人“龙”飞船搭载NASA宇航员道格拉斯·赫利(Douglas Hurley)和罗伯特·本肯(Robert Behnken),从佛罗里达州甘迺迪航太中心发射升空。这是自2011年以来,美国首次从本土发射载人飞船,也是航太史上首次由私营企业完成载人航太任务,标志着SpaceX在载人航太领域的重大突破。

截至本月,SpaceX已成功执行了10次载人任务,每次任务均按时完成,且成本控制在每次任务约5500万美元,远低于“联盟”号的费用。这种成本效益源于SpaceX的可重复使用技术,SpaceX的可重复使用计划包括三部分:一级火箭、二级火箭和龙飞船。目前SpaceX的猎鹰9号火箭和重型猎鹰火箭都已经实现了一级火箭的可重复使用,而货运及载人龙飞船也实现了可重复使用。

星舰(Starship)作为新一代完全可重复使用的火箭,目前正在测试阶段,目标是取代猎鹰9号和重型猎鹰,成为SpaceX未来主要的航太运输工具。

波音的挣扎:技术瓶颈与信任危机

与SpaceX的迅猛发展相比,波音的“星际客机””项目则步履维艰。波音原计划在2017年完成首次载人飞行,但这一目标一再推迟。2019年12月,“星际客机”首次无人飞行测试暴露了严重问题:软体故障导致飞船未能进入正确轨道,最终未能对接国际空间站。NASA事后调查发现,波音在开发过程中存在品质控制不足和管理失误等问题。

2022年5月,波音完成第二次无人飞行测试,成功对接国际空间站,但仍然发现存在推进系统和阀门问题。尽管如此,NASA对波音保持信心,批准其进行首次载人飞行测试。

2024年6月5日,“星际客机”搭载宇航员威尔莫尔和威廉姆斯发射升空。然而,飞船在对接国际空间站时遭遇推进器故障和氦气泄漏,NASA最终决定不冒险让其带回宇航员,而是让空飞船返回地面。威尔莫尔和威廉姆斯被迫滞留国际空间站长达9个月,直到本月18日才搭乘SpaceX的“龙”飞船返回地球。

这一事件成为波音的重大挫折。截至去年年底,波音在“星际客机”专案上已亏损超20亿美元,这给波音未来是否能实现常态化的载人飞行蒙上阴影。

从数据上看,SpaceX与波音的差距一目了然。截至本月,SpaceX已完成10次载人任务,总计运送40名宇航员(包括NASA和国际伙伴的成员),而波音仅完成1次载人飞行,且未能把宇航员带回。

未来展望:双雄并存还是独霸一方?

SpaceX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创新驱动、高效执行和战略专注的结果。SpaceX与波音的竞争不仅是技术较量,还受到企业文化、市场定位和外部压力的影响。

SpaceX作为一家初创公司,将航太视为核心业务。其目标不仅是服务NASA,还包括未来的火星移民计划。这种长远视野激励了团队的创新动力。相比之下,波音的航天部门只是其多元化业务的一部分,优先顺序低于商用飞机业务(如737系列)。近年来,波音因737 MAX危机分心,导致资源配置向航太项目的倾斜不足。

此外,NASA的政策也影响了竞争格局。商业载人计划的初衷是“双轨制”,希望SpaceX和波音都能成功,以确保冗余性。然而,当波音陷入困境时,NASA不得不更多依赖SpaceX。例如,去年8月,NASA决定让“星际客机”空船返回,并将威尔莫尔和威廉姆斯纳入SpaceX的Crew-9任务。这一决定虽出于安全考虑,却进一步凸显波音的劣势。

展望未来,SpaceX与波音的竞争仍将持续影响NASA的航太战略。SpaceX计划在今年7月执行下一次载人任务(Crew-11),而波音的“星际客机”进程可能决定其能否在2026年回归赛道。

NASA面临两难选择:继续支持波音以维持双轨制,还是进一步向SpaceX倾斜以确保效率。这场任务凸显了SpaceX在私营航太领域的支配地位,也暴露了波音的相对困境。未来十年,这两家公司的博弈将如何收场,或许将重新定义美国航太的格局。

责任编辑:连书华

相关新闻
惠虎宇:美俄谈判桌的攻防焦点
惠虎宇:美国禁毒 须内外兼治
【秦鹏观察】马斯克的航天梦想 把不可能变现实
长期滞留太空站 宇航员健康问题引关注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