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易:华裔在全球半导体行业的崛起(下)

人气 962

【大纪元2025年03月21日讯】上文探讨了华裔通过教育和自由竞争环境成为半导体领域的核心力量。然而,华裔的影响远不止于此,他们的技术积累与执行力成为独特优势,或将重塑全球产业格局。与此同时,地缘政治的复杂挑战也随之而来。本篇将分析华裔的技术优势及其对行业的影响,并探讨其在全球化协作与技术安全下面临的问题。

技术积累与执行力成为华裔独特优势

半导体行业的本质是技术深度与持续迭代的结合,其高门槛特性决定了成功者必须具备长期的技术积累和卓越的执行能力。首先,芯片设计与制造涉及数百道工序(如光刻、蚀刻、封装),从研发到量产往往耗时数年,如7nm工艺研发周期约为5年。

其次是投资规模巨大,一座芯片厂的投资就高达数百亿美元,如台积电2024年资本支出将近300亿美元。华裔能在这一领域脱颖而出,源于他们在复杂技术环境中的长期耕耘和不懈坚持。这种能力与半导体行业的“苦活”属性高度契合,使他们在职业发展中占据优势,逐步晋升至行业领导者地位。

技术积累不仅要求掌握复杂工艺(如良率优化),还需在市场竞争中不断突破,华裔在这一领域的优势源于他们在学术和职业生涯中的长期投入。他们通常从基础研究或工程岗位起步,数十年如一日地专注其中,逐步深入行业核心,这种积累为他们提供了从技术到管理的能力提升。

苏姿丰的职业轨迹充分体现了这一优势。她1994年博士毕业后加入TI,担任半导体工艺与器件中心技术人员,参与硅基工艺优化项目,为制造端积累了宝贵经验。1995年,她进入IBM,从研究人员逐步升任半导体研发中心副总裁,主导铜互连技术研发,使芯片性能提升20%,1998年实现量产,成为行业标准。

2007年,她加入飞思卡尔(Freescale)担任首席技术官(CTO),负责技术路线规划,后兼任高级副总裁,管理嵌入式处理器业务。2012年加入AMD,两年后成为CEO,她通过聚焦高性能计算、精简业务并更换制造合作伙伴为台积电,带领公司走出低谷。十年间,AMD股价增长近50倍,2022年市值首次超越英特尔。

黄仁勋同样展现了技术积累的韧性。他1993年创立英伟达(NVIDIA,辉达),凭借对图形处理器(GPU)的远见,1999年推出GeForce 256,开启GPU时代。2006年,他坚持开发CUDA平台,将英伟达从图形处理转型为AI计算的领导者。经过30年的专注,英伟达2024年市值突破2万亿美元。黄仁勋的技术洞察和坚定不移的执著精神使英伟达成为AI时代的王者。

作为一位在半导体行业深耕超过20年的技术领袖,陈立武的经历则凸显跨界整合能力。他在TI、三星和美光积累制造经验,2009—2021年执掌Cadence Design Systems(益华电脑,或称楷登电子),推动EDA(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发展,使公司收入翻倍。陈立武的技术积累横跨设计与制造,深厚的行业经验和丰富的人脉资源令他赢得市场信任,在其任命次日英特尔股价飙升近15%。

华裔CEO的崛起不仅是个体成功的体现,他们的技术背景和执行力将加速先进制程竞争,推动美国内部技术整合与分工,影响深远。

华裔CEO或将重塑全球芯片产业格局

在川普政府推动制造业回流背景下,美国半导体行业历史上首次出现如此集中化的华裔领导格局,他们可能通过技术与战略行动,重塑全球芯片产业格局。

半导体行业的核心竞争在于先进制程(如3nm、2nm),它直接决定了芯片性能、功耗和市场地位。华裔CEO凭借技术积累,可能将这一竞争推向新高度。台积电(魏哲家)作为全球代工龙头,2024年量产3nm工艺(N3E),良率超90%,为英伟达(H200 GPU)和苹果(A18芯片)供货,计划2025年推出2nm(N2),2027年进入1nm节点。

英特尔(陈立武)2024年量产20A工艺,2025年底目标18A(1.8nm等效),测试芯片已出货,计划用于下一代服务器CPU(如Panther Lake)。AMD(苏姿丰)的Zen 5和英伟达(黄仁勋)的Blackwell(均为3nm)则进一步驱动台积电迭代。华裔CEO的技术专注和执行力,正在加速行业进入“后摩尔时代”。

在美国政府《芯片与科学法案》的支持下,华裔CEO推动美国内部技术整合与分工,形成更高效的生态。当前,台积电专注代工(2024年全球份额60%),英特尔走IDM(集成设计制造)路线,AMD和英伟达则为Fabless(无工厂)模式,依赖台积电制造。陈立武上任后强调打造“世界一流代工厂”,若18A量产成功,可能分担台积电订单,优化供应链。

台积电在亚利桑那的3nm厂(2026年投产)进一步支持本地化生产,总投资超600亿美元。未来,台积电专注高端代工,英特尔兼顾IDM与代工,AMD和英伟达强化设计,形成新平衡。这一趋势将减少美国对亚洲制造的依赖,支持制造业回流目标。

从行业角度看,华裔领导者的崛起推动了技术进步与市场革新,提升了美国的竞争力,供应链重构增强了美国自主性。英伟达的AI芯片、AMD的高性能处理器、英特尔即将发力的代工业务,均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关键地位,将深刻改变全球格局。然而,风险也随之而来。

地缘政治的复杂挑战与风险

半导体创新依赖多元视角,华裔比重过大可能导致同质化竞争,例如,苏姿丰和黄仁勋在AI芯片领域的相似路线可能会削弱创新效率。此外,华裔专注工艺优化(如台积电良率提升)和执行力,在突破性创新(如量子计算)方面或需更多文化碰撞。

更大的风险是来自于地缘政治的挑战。美国的技术安全政策将成为关键变量,影响华裔主导企业和个人的未来发展路径。2022年,美国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投入520亿美元强化本土制造;2023年,美国发布AI芯片禁令,迫使企业调整供应链,限制对华技术出口。

黄仁勋作为英伟达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因其频繁访问中国、推动合作的举动,被质疑存在“技术输出风险”。英伟达作为全球AI芯片的领军企业,其技术对中美两国均具战略意义,而黄仁勋的行动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关注与争议。舆论质疑英伟达在中国市场的技术交流可能无意中泄露关键技术,尽管其已调整产品和全球化协作方式以符合美国商务部限制。

陈立武曾投资中国半导体初创公司,如中芯国际、中微公司、芯原微电子等,这一背景在中美科技博弈加剧的当下,成为其担任英特尔CEO的争议点,上任后面临“技术关联性”审查。美国政府对与中国有历史联系的高管日益警惕,尤其在英特尔试图重振代工业务、挑战台积电的背景下。陈立武的中国背景可能引发信任危机,影响其全球化战略。

若美国进一步收紧“技术安全”政策,英伟达、英特尔等芯片企业可能会失去中国市场和合作机会。反之,若完全放任这些企业进行全球化协作,技术外流可能加剧中美政治冲突。这种双重压力迫使华裔主导的企业陷入选边站队的矛盾。

结语

华裔凭借美国顶尖教育和长期技术积累,在半导体行业崛起。他们通过加速芯片先进制程竞争,推动美国内部技术整合与分工,重塑全球芯片格局。在川普政府制造业回流背景下,这一趋势增强了美国技术自主性。但也带来同质化竞争和技术多样性不足的风险,需在技术领先与创新突破间找到平衡。

然而,华裔在半导体行业的崛起,正处于全球化协作与本土化竞争的交汇处,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为这一现象带来了深远挑战,需在技术创新与政治博弈的夹缝中找到立足点。他们的战略抉择,将决定美国半导体行业的下一个高度。这不仅对华裔高管和工程师的挑战,也是整个半导体行业面临的难题。

责任编辑:高义#

相关新闻
国科会主委:台湾愿助友善国家发展半导体
追台积电N2制程? 英特尔宣布1.8奈米上半年试产
前商务部官员:美国或重罚对华出口违规者
台积电扩大对美投资 卓荣泰:壮大台湾是共同立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