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5年03月20日讯】(大纪元记者李言综合报导)周四(3月20日),从炎热的赤道到寒冷的极地,全球各地都迎来白昼与黑夜均等的时刻——春分。不像日夜长短极端分化的冬至与夏至,春分带来的是“刚刚好”的均衡与协调,难怪人们称其为“最完美时刻”。
春分精确时间

根据EarthSky,2025年春分到来的确切时间是协调世界时(UTC)3月20日9:01。经过严酷寒冷的冬天后,北半球的民众终于迎来了繁花盛开与绿意盎然的春天,而且也拥有了更长的白昼。
但对于南半球的智利、南非、澳洲等地的人们而言,这标志着秋天的开始,气温逐渐转凉。而接下来北半球将持续接受更多阳光,气温回升,直到6月夏至达到最长白昼。
对于靠近赤道的居民(如厄瓜多尔的基多、新加坡等),这一切影响不大,因为全年昼夜时长几乎相等。
也就是说,春分这一天,赤道上正午的太阳将直射头顶,而北极与南极则同时被阳光照亮,这是一年中唯一一次两极同时沐浴在阳光下的时刻。
为何会有春分

地球绕太阳公转时,自转轴并非垂直,而是以23.5度的倾斜角进行运动。大部分时间,地轴会倾向或背离太阳,导致南北半球日照不均,形成四季变化。
春分与秋分时,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对齐,使南北半球获得几乎相等的日照时间。
在西方,春分(Equinox)来自拉丁文equinoxium,意为“日夜均等”。春分在西方的另一个叫法是“春分点”(vernal equinox)。“vernal”是“春天”的意思。
当地球轴心最倾斜向太阳或远离太阳的时,会导致南北半球日照极端不均,日夜长短差距最大,这就是所谓的至日(solstice)。
6月20日至22日之间,北半球向太阳倾斜最多,迎来全年最长白昼(日出最早、日落最晚),这就是夏至(Summer Solstice)。而在12月20日至23日之间,北半球离太阳最远,迎来全年最短白昼(日出最晚、日落最早),这就是所谓的冬至(Winter Solstice)。
庆祝春分

世界各地自古以来都会通过各种形式庆祝春分。例如,波斯新年(Nowruz)以春分为基准,而墨西哥玛雅遗址奇琴伊察(Chichén Itzá)每逢春分,太阳光线会在金字塔“埃尔卡斯蒂略”(El Castillo)上投射出神秘的蛇形阴影,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赏。
英国的巨石阵(Stonehenge)一直是春分与冬至的朝圣地,如今英格兰遗产组织(English Heritage)仍会举办相关活动。
日本的春分日(Vernal Equinox Day)是公众假期,传统上人们会扫墓、家人团聚,延续古老文化。
在中国,春分不仅是一个天文现象,也是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古代农耕社会重视春分,并发展出多种民俗活动,至今在不同地区仍流行许多传统习俗。
“春分立蛋”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春分习俗之一,相传已有数千年历史。人们认为,春分时日夜均衡,地球引力适中,此时最容易将鸡蛋竖立起来。若成功立蛋,象征一年好运、事业顺利,同时也是对春天万物复苏的赞颂。
除此之外,中国人还会通过吃春菜、放风筝等方式庆祝春分到来。而在中国古代,春分这一天也是重要的“祭日”,人们会向太阳神进行祭拜,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气象学季节与天文学季节

在本文中,我们提到“节气”和“季节”的说法,这事实上是两种划分时间的方法——气象学季节(meteorological seasons)与天文学季节(astronomical seasons)之分。
天文学季节基于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春、夏、秋、冬的开始时间对应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而气象季节根据气候变化与温度周期,每三个月为一季,一年共有四个季节。春季始于3月1日,夏季始于6月1日,秋季始于9月1日,冬季则始于12月1日。
气象季节的划分更适用于天气预报与气候研究,而天文学季节则更符合地球的轨道运行规律。
(本文参考了《科学》杂志报导)
责任编辑:林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