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度:为何3‧15晚会年年办,消费乱象却愈演愈烈?

人气 215

【大纪元2025年03月20日讯】自1991年以来,每年3月15日,中共央视都会举办“3‧15晚会”,集中曝光消费领域的乱象。

今年的晚会宣称“共铸诚信、提振消费”,曝光卫生巾及纸尿裤翻新、一次性内裤隐患、家电维修陷阱、电子签高利贷、保水虾仁磷酸盐超标、非标电线泛滥、AI骚扰电话、手机抽奖骗局、个人信息窃取等九大消费乱象,涉及多个行业和知名品牌。

有网友形容,每年的3‧15晚会就像全国观众在集体围观一场名为“质检”的庙会。商家们瑟瑟发抖,消费者摩拳擦掌,媒体流量拉满,仿佛一场全民参与的正义狂欢。

然而庙会散了之后呢?防火玻璃依旧不防火,梅菜扣肉还是槽头肉,黄焖鸡回收剩菜继续卖,消费者维权电话照旧占线。

迄今为止,3‧15晚会已经举办了33年,消费乱象可以说不但没有销声匿迹,反而愈演愈烈。

这究竟是为什么?

原因很多,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两个。

一是生产经营者不讲道德及由此导致的商业诚信的缺失。

许多企业为了追逐短期利益,不惜牺牲商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导致市场环境不断恶化。

表现一:逐利至上,缺乏底线。

面对激烈的竞争,许多商家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故意生产劣质产品,或者在服务过程中设置各种隐性陷阱(如家电维修收费套路、手机抽奖骗局)。他们的思维模式是:“只要能赚钱,消费者吃亏无所谓。”

一些企业甚至将欺诈、隐瞒、虚假宣传当作一种“生意经”,形成了“不骗人就赚不到钱”的畸形逻辑。例如,食品行业中的“保水虾仁磷酸盐超标”,就是因为商家只关心重量变重能多卖钱,完全不顾消费者的健康所造成的。

表现二:责任感缺失,对社会后果漠不关心。

许多商家往往只顾眼前利益,根本不在乎长期声誉和社会责任。即便被处罚,也不会主动整改,而是想办法钻法律漏洞,换个马甲继续经营。例如,AI骚扰电话泛滥,很多企业明知道侵犯消费者隐私,但依然肆无忌惮地使用,甚至不断更新技术来规避封堵,完全无视社会影响。

表现三:“劣币驱逐良币”,行业风气恶化。

当市场中劣质产品盛行,遵守规则的商家反而生存困难,势必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比如,在某些行业,诚信经营的企业因为成本高、利润低,无法与制假售假者竞争,最终被市场淘汰,反而是那些投机取巧的商家活得更滋润。

五金市场“非标电线”问题就是一个例子,正规产品符合国家标准,成本更高,而“非标电线”偷工减料,价格低廉,导致大量消费者选择后者,最终正规企业不得不面临淘汰的风险。

而上述乱象的根本原因可以追溯到中共破坏传统文化、传统道德和价值观被摧毁后人们把个人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完全没有行业伦理和社会公德心。同时中共专制制度本身也为道德腐败提供了温床。

二是监管部门腐败高发,监管形同虚设。

由于收受了贿赂,很多监管部门和监管人员不但给不法商家大开方便之门,甚至充当他们的“保护伞”。

表现一:监管不作为,纵容违法。

有些监管部门对明显的违法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有些官员与企业私下勾结,形成利益共同体。比如:明知某些企业生产不合格产品,但监管部门选择不查或轻罚。一些地方存在“罚款经济”,只要企业交钱,就能继续生产劣质产品。检测机构、行业协会本应保障质量,但有时也会被收买,出具虚假合格证书。早些年曝光的地沟油产业链,之所以能在市场上流通多年,就是因为一些地方监管人员收受贿赂,默许地沟油进入餐饮市场。

表现二:选择性执法,地方保护主义。

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本地经济利益,对违法企业实行“保护式监管”,即使知道企业生产假冒伪劣,也不愿意严格执法,甚至帮助企业逃避处罚。有的“一罚了之”——罚款成了保护伞,企业交钱了事,继续违法经营。有的搞“运动式执法”——曝光之后严打一阵,风头过了又恢复如常。

从更深层次说,生产经营者不讲道德与监管部门腐败高发,归根结底都是中共一党专政下整个社会道德沦陷和权力不受制约的必然结果。

3‧15晚会最讽刺的真相在于:它越声势浩大,越证明日常监管的缺席。当消费者需要靠一年一次的晚会来获得安全感,当企业把合规成本压缩到“公关预算”里,当“防火玻璃不防火”能潜伏市场十年才被曝光——这场质检庙会的本质,不过是给系统性漏洞贴上一张华丽的创可贴。

可以断言,如果不进行深层次的体制改革,3‧15再怎么轰轰烈烈都是在演戏,中国的消费乱象不但不可能根治,只会愈演愈烈。

责任编辑:李励#

相关新闻
大陆3·15打假为何越打越多? 有根源
央视渲染“美首例电子烟致死案”意欲何为
北京上海市场监管人员连夜调查奇虎360
东方觉:荒唐国度荒唐事 雷人社会雷人语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