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易:华裔在全球半导体行业的崛起(上)

【大纪元2025年03月20日讯】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风云变幻的背景下,华裔正以惊人的速度崛起,成为这一技术领域的核心力量。3月12日,英特尔宣布任命陈立武(Lip-Bu Tan)为首席执行官(CEO),这位57年来首位华裔掌门人的上任,标志着一个历史性转折——美国三大芯片巨头英特尔(陈立武)、英伟达(黄仁勋)、AMD(苏姿丰)均由华裔执掌。

这三家公司是美国科技产业的重要支柱,占据了全球x86芯片和GPU市场80%以上份额,华裔的集中掌舵不仅是个人职业发展成功的象征,华裔CEO更可能通过加速先进制程竞争,推动美国内部技术整合与分工,重塑全球芯片产业格局。本文将深入探讨华裔崛起的原因及其对全球半导体行业的深远影响。

顶尖教育与自由竞争环境是华裔崛起的基础

华裔在半导体行业的崛起,离不开美国作为半导体发源地所提供的独特土壤。20世纪80年代,在技术革新与市场需求双轮驱动下,美国半导体产业进入黄金期。1981年,IBM发布首款个人电脑(PC),开启了消费电子的新纪元;1982年,英特尔推出80286处理器,推动了计算性能的飞跃。根据半导体行业协会(SIA)数据,1980年代美国半导体产值年均增长率超过10%。

在这一繁荣期,硅谷成为全球技术创新的中心,吸引了大量华裔人才前来深造与发展。美国顶尖高校如麻省理工学院(MIT)和斯坦福大学,为华裔提供了技术起飞的跳板。苏姿丰(AMD CEO)、黄仁勋(英伟达CEO)和陈立武(英特尔CEO)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苏姿丰1969年出生于台湾,3岁随家人移民美国,1986年进入MIT主修电气工程,1994年获得博士学位,其研究聚焦半导体器件物理,为后续职业奠定了基础。

黄仁勋1963年出生于台湾,9岁移民美国,1984年获得俄勒冈州立大学电气工程学士学位,1990年在斯坦福大学完成硕士学位,之后在AMD和LSI Logic积累了芯片设计经验。

陈立武(英特尔CEO)1959年出生于马来西亚,1981年获得MIT化学工程硕士学位,先后在德州仪器(TI)、三星和美光担任技术与管理职务。这些教育经历,不仅赋予他们深厚的技术功底,也为进入半导体行业核心打开了大门。

华裔在理工科领域的集中,与美国教育体系的开放性密不可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数据显示,1980年代,亚裔学生在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博士学位占比逐年攀升,从1980年的10.5%(约1.43万人)上升至1990年的14.8%(约1.89万人)。

华人重视教育的文化传统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趋势。华人家庭普遍将教育视为向上流动的关键,尤其在移民后更注重子女的理工科学习。这种文化驱动力,使华裔学生在80年代成为美国STEM领域的重要力量,为半导体行业的职业突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

华裔在半导体行业脱颖而出

华裔在半导体行业的影响不仅限于英伟达、AMD和英特尔三大巨头,还体现在一系列由华裔创立或主导的企业,以及在技术研发、生产和设计中扮演中坚角色的众多华裔专业人士。这些企业和人才在设计、制造和供应链环节扮演重要角色,共同推动了行业的变革,显着提升了华裔在全球半导体价值链中的地位。

比如台积电(TSMC)及其创始人张忠谋。张忠谋1931年出生于中国宁波,1949年赴美国求学,1953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62年入籍美国。1958年,他在德州仪器 (TI)开始了半导体行业职业生涯,在那里工作了25年后,成为TI负责全球半导体业务的集团副总裁。

1987年,张忠谋回到台湾创立台积电,开创了“纯代工”(Foundry)模式,打破了传统IDM(集成设计制造)的垄断。这种模式重塑了半导体行业,通过将设计与制造分离,让设计和制造卓越共存并相互推动,推动了技术创新和竞争的激增,也使华裔技术专长成为全球供应链核心。

博通的CEO陈福阳是马来西亚华裔,18岁时获得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奖学金,在连续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后,他又去哈佛商学院获得MBA学位。陈福阳自2005年起担任博通CEO,将其打造为网络芯片和无线通信领域的巨头。

陈福阳的领导力展示了华裔在全球化企业中的战略眼光,他通过一系列战略并购,使博通在AI基础设施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全球最大芯片制造商之一。2024财年,博通营收同比增长44%,创历史新高达516亿美元,其中半导体收入创下纪录达301亿美元,AI收入同比增长 220%。

截至2025年3月,全球前十大半导体企业(按市值)为:英伟达、台积电、博通、三星、ASML、英特尔、AMD、高通、德州仪器、应用材料。其中,华裔CEO领导的企业占5家,比例为50%。华裔领导的5家企业总市值约9万亿美元,占前10家企业总市值(约11万亿美元)的81.8%,显示出华裔在半导体行业的主导地位和影响力。

华裔在半导体行业的崛起不仅体现在高管和创业者的耀眼成就,更依赖于数十万技术人员和管理者所构成的行业中坚力量。这些专业人士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的研发、制造和设计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的教育背景、技术积累和跨国协作能力,使华裔成为半导体生态不可或缺的部分。

美国劳工统计局(BLS)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半导体行业从业者约二十万人,其中亚裔(含华裔)占比约30%。华裔是亚裔最大群体,估计占60%-70%,约3.6-4.2万人。而作为台湾最具代表性的产业,半导体行业的从业人数在2022年就已达到32.7万人。

华裔在半导体行业脱颖而出,既得益于美国教育体系和硅谷自由竞争环境,也与其传统儒家文化背景中的“长期坚守”信念密切相关。黄仁勋坚持GPU技术路线近三十年,苏姿丰在AMD蛰伏十年终见曙光,陈立武则从投资人转型为管理者,始终扎根半导体领域。

下篇将将探讨华裔这种“长期坚守”的韧性使其在技术驱动的半导体行业中表现出色,接下来华裔CEO将通过先进制程竞争和技术整合,重塑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但同时,他们也将面临地缘政治挑战的风险。

责任编辑:高义#

相关新闻
苏姿丰:台湾打造令人惊艳半导体业
获颁中山勋章 张忠谋:全球化濒死需智慧应对
黄仁勋称台湾为国家 专家析中共为何沉默
英特尔任命陈立武为新首席执行官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