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纽约或是美国,相信很多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自由女神像,一手举着象征自由与光明的火把,一手拿着象征美国诞生的《独立宣言》。
因何而来
为了纪念美国独立100周年,法国设计并制作了这尊铜像送给美国。一百多年过去了,金属的铜像因氧化而变成现在人们熟知的蓝绿色,曼哈顿也从原来的小渔村变成了如今的高楼林立。今天就让我们乘船,探寻这关于“自由”的故事。
登船远眺

您可以在曼哈顿岛的最南端炮台公园(Battery Park)港口选择游船,或者在东岸的港口midtown west 39st ST登船,在“纽约市渡轮服务”的应用程序(NYC Ferry app)上购票非常方便。
登上甲板,海风吹来像是在热情地打招呼,船划开水面,泛起层层白色的浪花,曼哈顿岛逐渐变成身后的风景。
不知您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将自由女神像放在海上,而不是时代广场这种繁华市中心?我想这就是海洋文明对于自由的浪漫遐想,一望无际的海洋孕育着无限可能,看着海平面上渺小的物体逐渐变得触手可及,这种期待后的满足是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
思绪万千
随着喧闹的远去,我推荐您带上耳机,欣赏一下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这首由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创作的交响曲描绘的正是美国建立之初充满机遇与无尽可能的景象。铜管乐器的吹奏像是跨越远洋的巨轮,轰鸣着冲破北美上空的雾霭,弦乐推进的高潮展现出美国的自由与包容带来的繁华,人们忙碌着、期待着,用智慧与劳动在美国这片广阔的大陆创造理想中的民主国家。
德沃夏克本人正是初期被高薪聘请来美国高校任教的人才之一,他留恋家乡的风土人情,但也同样对美国充满期待。从第九交响曲中,可以听到他结合了捷克民族小调与古典主义的宏伟叙述,正如在这片新大陆上,人们可以看到自由的阳光,也可以抬头望到家乡的月亮。美国社会的繁荣正是由千千万万的个体促成,而远方正是这些千千万万的美好汇聚而成的符号——自由女神像。
思绪回到眼前,伴着风与浪的碰撞,想像着二百年多前第一次来到这片土地的拓荒者们为了理想放弃一切的勇气。远远的已经可以看到塑像了。
作为法国送来的礼物,其艺术性自不必说,整体的古典主义风格庄严而有力,王冠上射出的光芒又为之增添了锐利与锋芒。在纽约博物馆,我曾经一窥自由女神像的创作演变过程,虽然其完整的创作历史已经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中,但从早期的两尊雕塑中可以看到,高举的火把与女性柔美而坚毅的神情是始终如一的。

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卢浮宫中的《自由领导人民》,同样都是将希望与力量汇聚的女神,同样是歌颂自由的来之不易。在西方近代文明中常常能看到“自由”一词的身影,这是人性本身对于无拘无束的向往,以及生命深处对于追寻独立精神的渴望。
自由如风

我时常觉得,谈论“自由”二字太大又太小,论及社会思潮、政府结构等等往往显得太大,而个体言论、行为的自由又是那么的细小。自由并非为所欲为,而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在。在宏大的社会叙事下我们往往更需要一些细小可实施的目标,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正如创作《自由领导人民》的艺术家德拉克洛瓦所说:“由于努力工作,我的坏心情正在消失⋯⋯如果我没有为我的国家而战,至少我会为她画画。”愿大家都能找到并坚守自己的自由意志,享受为梦想努力的过程。◇
责任编辑:李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