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5年03月17日讯】(大纪元记者林一山香港综合报导)基督教女青年会(16日)公布最新研究显示,大约47%受访家长曾因特殊教育需要(SEN)子女的行为而遭遇不友善对待,例如被投以异样眼神、子女被取笑或责骂等;亦有超过七成受访SEN子女家长担忧孩子在外闯祸。机构建议政府增加特殊教育需要学生友善措施,鼓励双向共融。
调查在去年9月至10月进行,透过问卷访问了520名育有SEN孩子的家长与619名普通市民。在曾遭遇不友善对待的SEN孩子或家长中,43%被投以不友善目光、约32%子女被同学取笑。
SEN子女被他人指骂或被同学言语欺负的比例则分别约为29%及27%;64%受访家长坦言,遇上尴尬场面时会立刻带子女离开;约四成会尝试向其他人说明子女的情况,另有四分之一的家长选择不予回应。
约64%一般受访者在看到儿童有干扰或异常行为时,会加快脚步离开;83%的受访者表示会猜测该儿童是否患有SEN,但在具体行为上,他们倾向将干扰行为归咎于儿童顽皮或家长管教问题,只有出现怪异或重复行为时才会联想到SEN。
有照顾患有过度活跃症及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家长提到,其儿子曾经在社区中心因为情绪失控而大声哭泣,在安抚的过程中,有旁人指骂儿子,使情况恶化。她还听到其他家长说,有人批评他们“没教好就别带出来”,导致他们放弃向其他人解释。
女青总主任吴翠萍指,本港SEN儿童数量持续上升,过去10年间增加约一倍至约3.1万人,但研究显示公众面对儿童的异常乃至干扰行为时,反应多以排斥或不满为主,较少考虑儿童的感受与原因。她认为应给予空间与耐心,甚至展现善意,以化解冲突。当市民遇到小朋友行为引人注目时,可先留给家长时间处理,不必特意盯着;家长则应对SEN儿童进行日常训练,减轻他们对公共场合的陌生与不安,有助于稳定情绪。
她又指,近年学校新增了不少教师,但针对SEN学生的培训名额不足,希望能增加名额,让每位教师都能接受相关培训;希望政府及社会各界能推动更多公共教育,实现公众与SEN群体的双向融合。@
责任编辑:陈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