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易:比亚迪的四重危机(上)

人气 997

【大纪元2025年03月16日讯】3月4日,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比亚迪以闪电配售方式完成435亿港元H股融资,创下全球汽车行业股权再融资规模之最。市场对此反应剧烈,有人将其与恒大相提并论,认为比亚迪通过规模扩张降低成本、依靠销量增长偿债并再投资的模式,与恒大当年的“高负债、高周转、高杠杆”的扩张路径如出一辙,担心比亚迪也会出现资金链断裂风险。

那么,比亚迪会成为“新能源版恒大”吗?本文认为,尽管比亚迪的制造业属性使其在行业前景、盈利能力和资产灵活性上与恒大有所不同,但技术创新不足、财务不透明、供应链脆弱以及对政策过度依赖,正为其埋下隐患。若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比亚迪可能陷入类似恒大的系统性危机。

“成本王者”的致命短板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从“价格战”转向“技术战”的背景下,技术创新已成为决定企业生死的核心因素。市场研究机构Business Research Insights预测,全球自动驾驶汽车市场规模将在2024年达到438.7亿美元,2033年将达到3,027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3.5%。

消费者对智能驾驶和续航里程的要求越来越高,2024年,90%的消费者愿意为高阶智能驾驶服务额外付费,同时对续航超1,000公里的电池技术表现出强烈期待。然而,比亚迪在这两个关键领域的短板尤为明显。

首先,在智能驾驶领域,比亚迪的进展远远落后于竞争对手。比亚迪的智能驾驶系统“天眼(DiPilot)”发布后,用户反馈“精度低、覆盖率不足”,与特斯拉的FSD(全自动驾驶系统)和小鹏的XNGP(全场景智驾系统)相比差距显着。2024年,比亚迪在高速NOA(导航辅助驾驶)和城市NOA的渗透率仅为1.0%和0.5%,

其次,在电池技术上,比亚迪的磷酸铁锂(LFP)刀片电池虽然以成本低、安全性高着称,续航可达700公里,但能量密度远不及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更无法与丰田计划在2027年量产的固态电池(充电10分钟,续航1,200公里)抗衡。特斯拉也在4680电池基础上推进干电极技术,技术迭代速度令人侧目。

尽管2024年上半年比亚迪技术研发高达201.77亿元人民币(下同),但未见颠覆性突破。如果技术短板持续拖后腿,其市场竞争力将面临双重挤压:中低端产品(如秦PLUS、海鸥)因技术老化失去吸引力,被吉利、奇瑞等传统车企超越;高端产品(如仰望)则难以与特斯拉、蔚来等技术驱动型玩家竞争。

简单来说,比亚迪是“量大价优”的制造型玩家,而特斯拉是“技高利厚”的科技型引领者。比亚迪垂直整合能力强,自产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部件,成本控制突出。以“规模效应”降低成本,主打中低端市场。

特斯拉则以技术创新和品牌溢价为核心,拥有领先的智能驾驶技术和软件生态,电池技术迭代快。聚焦高端市场,追求高利润率(2023年单车净利润约5.9万元,远超比亚迪的9,900元)。

特斯拉的软件生态是指以FSD为核心,结合车载操作系统、远程无线(OTA)更新、数据训练、增值服务和用户体验所构建的闭环系统。它让车辆超越传统交通工具,成为智能平台,持续通过软件创造价值,这也是特斯拉区别于比亚迪的关键。

技术创新的缺失,不仅威胁其“全球销量冠军”的地位,更可能使其沦为“低端代名词”,并导致其全球化战略受阻。而财务不透明和隐性债务危机为比亚迪埋下另一颗定时炸弹。

隐性债务下的财务风险

比亚迪的财务状况一直是资本市场争议的焦点。1月10日,香港沽空机构GMT Research发布报告指出,若将因出售或借贷而从资产负债表中剔除的应收账款重新纳入,并将超过90天期限的应付账款调整为债务。截至2024年6月,比亚迪的净债务高达3,230亿元,而官方数据仅为277亿元。

报告进一步质疑,比亚迪的其它应付账款从2021年底的413亿元激增至2023年底的1,650亿元,可能包含供应链融资的隐性债务。面对质疑,比亚迪回应称,所有财务操作“完全符合中国会计准则”,应付账款增长源于业务扩张带来的采购量增加,而长帐期是“中国制造业的普遍现象”。

企业过度延长帐期,实则是将经营风险转嫁给供应商,埋下挤兑隐患。一旦供应商因帐期过长失去耐心,或外部环境(如经济下行)引发挤兑风险,届时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会变得更加谨慎,贷款难度和成本都将大幅增加。这样一来,企业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债务危机全面爆发,将企业推向崩溃的边缘。

比亚迪通过迪链(电子债权凭证)延迟支付货款,部分供应商的应收账款规模与其合作后明显快速增长。以华庄科技为例,该公司是比亚迪众多上游供应商的其中一个。2023年上半年,华庄科技主营业务收入的24.79%来自比亚迪。

据其招股说明书及问询回复,随着华庄科技与比亚迪的业务规模快速增长,其应收账款规模和迪链规模迅速上涨,截至2023年6月,华庄科技应收账款余额为2.64亿元,其中迪链余额1.10亿元,占其应收账款总额的41.7%,显着高于来自比亚迪的营收占比24.8%。

比亚迪的“财务魔法”在于通过延长供应商付款周期(平均275天),将本应承担的有息负债转换为对供应商的无息欠款,相当于突破了银行授信限制,获得巨额无息贷款。同时利用票据ABS(资产证券化)将债务移出表外。这种操作本质上是用供应商的货款充当无息融资工具。截止2023年5月,比亚迪已形成了超过4,000亿元的表外资金池。

著名财税专家马靖昊在其个人社交平台发文警告,比亚迪的无息负债占比高达90%,通过占用供应商货款和消费者定金支撑扩张。这种模式虽为比亚迪提供了充足现金流,但其隐性成本是商业信誉的消耗和上下游供应商信任的衰减。

根据2024年Q3财报,比亚迪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为37.98天,应付款周转天数却高达195.33天。这种畸形的资金利用效率虽短期内支撑了扩张,却让供应商怨声载道。一旦出现负面消息(如销量下滑)就会引发恐慌,供应商可能会提前索款,导致现金流紧张甚至违约。而打压供应商利润空间、转嫁成本控制压力对供应链生态的冲击同样不容小觑。

技术创新的滞后与财务隐患,正威胁比亚迪“全球销量冠军”的地位。若不解决这些问题,其竞争力必将受损。下篇将探讨供应链生态的脆弱性与政策依赖将如何加剧比亚迪危机的爆发。

(待续)

责任编辑:高义#

相关新闻
比亚迪被曝15年获近68亿中共补贴
消息:中共阻止苹果和比亚迪转移供应链
赔付成本高企 比亚迪保险2024年亏损1.7亿
比亚迪降价倾销 数百车主发联合声明声讨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