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根据调查,六八%的六十五岁以上长者,希望老了之后能和子女住在家里,愿意去住安养机构的不到二%,显示自宅还是长者心中最理想的养老地点。
即便如此,并不是每个长者都适合住在自己的家里,因为只要具有以下状况,都可能让温暖的家变成意外的温床:
一、居家环境不佳:如果居家条件不适合年事已高的长者,如位于高楼且无电梯、动线障碍物多容易造成跌倒,或所处区域因治安不佳有居家安全的顾虑,在无法改善的情况下,便需有迁出的准备。
二、缺乏亲人照料:无论是不婚、失婚或丧偶,独居生活因无人照应,平日得烦忧日常生活大小事,意外发生时亦缺乏立即的协助,选择老人公寓或安养机构,不仅能维持一定的自主性,亦能解决安全上的顾虑。
三、配偶生病:当银发夫妻有一人无法自理生活,另一半常得扛起主要照顾的重责,若状况严重到得二十四小时照料,为维持妥善的照顾品质,以及照顾者的健康,就必须仰赖照护机构的资源,而非待在家里。
四、身体机能衰退:许多长者虽然外表看似健康,但因老化缘故,常常身体不受控制、力不从心,像是手脚无力、视力与听力退化等,使得日常生活变得不便,也增加意外发生的风险。
五、缺乏社会互动:即便与子女同住,因世代生活步调与价值观不同,一天可能讲不到一句话或见面便叨念个不停,长久下来难免会心生嫌隙,甚而罹患心理疾病,因此,有些长者会转向安养设施,寻求年龄相仿的友伴,参加各式活动以获得社会支持。
必要时,安排长辈住安养机构,也是尽孝道
安养机构成员为生活可自理的长者;养护机构、长期照护机构、护理之家成员为需他人长期照护的长者;综合多层级照护机构则兼具前三者的功能。
过去,安养中心良莠不齐,总让人有“入住”就是“等死”的恐惧,随着社会进步,力求专业的机构愈来愈多,除了设备先进,还配有护理、社工、照护人员,甚至各种宗教、心理治疗等人才,亦有丰富的休闲活动与学习课程,吸引不少健康的老者入住,热门的机构甚至得排上好几年才轮得到。
因此,孝与不孝,不该再以“住家里”或“住机构”二分法论定,而是该问彼此,哪一种方式最适合:
一、带长辈亲自挑选与体验:与其要长辈“遵守”子女的决定,不如亲自带他看看未来居住环境及生活模式,许多人看完之后,态度便会完全改观。
二、评估居家照顾的资源:以独居长者为例,考量子女多在国外或外县市,若有突发状况或意外,远水难救近火。而安养机构里有专业护士,以及二十四小时轮班的看护在照顾,相对较为周全。
三、经济能力是否足以支应:入住安养与照护机构,需支付费用除了抵押金,包括管理费、伙食费、公用与私人电费,(在台湾)每人每月至少约需二万五千元以上,经济能力会是一个门槛。
四、家里与安养中心互相搭配:担心长辈久待机构难免孤单或怕照顾不周,除了可定期探视,亦可于固定时间接长辈回家,安排孝亲行程,让子孙同乐表达孝顺之意。
六大层面考量 选择优质安养机构
几乎每个家庭在寻找安养机构,都会历经货比三家的过程。由于安养机构是针对生活能自理的长辈所设置的,因此,在挑选的时候,不妨掌握以下重点,才能觅得优质,又有保障的养老空间:
一、参考政府相关评鉴:(在台湾)卫生福利部社会及家庭署与各县市政府社会局的网站,皆可查询合法立案的安养机构及最新评鉴,评鉴为优等或甲等的机构较有保障。
二、软硬体设备:硬体方面,如房间设备、扶手、电梯、动线、座椅设计、呼救系统、隐私安排等是否符合老人需求。软体方面,如社工服务、医护服务、膳食服务、复健及紧急送医服务等是否安排完善。
三、周边生活机能:由于长者身体健康,可以自由进出活动,应将周边交通与购物、就医的便利性考虑进去,如此才能维持对个人生活的掌控感,去除被遗弃的感觉。
四、学习课程:若机构具备丰富的活动与学习课程,除了可帮助长者快速融入、结交朋友,还能接触新知,增加成就感,带来更多生活的乐趣。
五、不迷信低价:不少机构以低价揽客,强调只要五十万、一百万元就能一价到底,不需要支付额外费用,此类机构以量制价的行销方式,代表多无长远的规划,在安全与服务品质上必然打折扣,也容易因经营不善而倒闭。
六、具多种照护功能:由于长辈年事已高,若已住惯了一个地方,多不爱再度移动,因此,挑选安养机构时,若同一地方亦有照顾生活无法自理的“养护”功能,比较不用担心将来身体变化时,为了寻觅下一个机构而疲于奔命。◇
(网站专文)
(本文摘编自《当爸妈过了65岁:你一定要知道的医疗、长照、财务、法律知识【全新增修版】》,先觉出版社授权提供 / 大纪元整理刊载)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曾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