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5年03月10日讯】“桂枝汤”五味药,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号称仲景第一方。
《伤寒论》提到: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桂枝汤治伤寒 关键在增进免疫力
《药性论》,首先阐述,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桂枝是辛甘发散,扮演阳的角色;白芍是酸收的,扮演阴的角色;桂枝作用在表阳、也在心阳,因此服用桂枝心脏搏动力加强,血液循环加快;白芍作用在阴,在静脉,使大量血液回流心脏,因此桂枝、白芍协同让血液循环加快加速。有些人感到心脏搏动强大,产生心悸,因此要配上甘草,让心搏不致太强烈。
血液循环变好,人体卫气增强,抗病力增加,足以驱寒邪外出,病首先就好了一半。如果再有食欲不振,加上生姜与大枣健胃开脾,食欲跟着变好,又服桂枝汤可啜热稀粥,增加胃气,好得更快。
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是在保护消化功能,胃气强健才有足够抗病资本。所以跟现代医学抗生素杀菌理论不一样,“桂枝汤”为治疗伤寒第一方,主要是增进自身免疫力来达到治疗效果。
仲景方有效,但辨证要下功夫
现代医学已发现,感冒几乎都是病毒所致,抗生素没什么用。“桂枝汤”作用是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治疗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薄白、脉浮弱或浮缓。
桂枝汤配伍严谨,发中有补,散中有收。方中桂枝辛温解表,温经通阳;芍药酸苦微寒,养血敛阴,又桂、芍等量相配,一散一收,既可发汗以散肌表之邪,又可止汗而不留邪;生姜辛温,既可助桂枝解肌散寒,又可温胃止呕;大枣甘平,既能益气和中又能补脾生津;姜、枣相配可升腾脾胃生发之气;甘草益气,调和诸药。诸药合用,调阴阳和营卫,无论外感病或杂病均可加减使用。
治疗杂病功能,有如调整汗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抑制感冒病毒。用于伤风感冒、多汗症、过敏性鼻炎、皮肤病、凝肩、神经痛、冷性腹痛、阴萎、气喘、虚弱体质之改善等。
仲景治疗透过八纲辨证下药,较繁复,八纲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差一个都不行,所以仲景方虽有效,但要辨证准确的确要下一番功夫。
从“桂枝汤”创制诸多名方
如果表寒更严重,汗都发不出来,就要用到“麻黄汤”(麻黄、桂枝、甘草、杏仁),也就是桂枝汤去掉酸收的白芍,省略了姜枣,加上杏仁与麻黄。
温热的桂枝加上发汗解表的麻黄,还有肃降肺气的杏仁,一宣一降,产生强烈的祛表邪作用,治疗无汗的风寒感冒。
如果将麻黄汤中的桂枝换成石膏,就成了“麻杏甘石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治疗风寒郁而化热,壅闭肺气之证,也就是表寒里热之症,身热不解,喘逆气急甚的情况。
如将“桂枝汤”与“麻黄汤”结合,加上散寒化痰收敛的细辛、半夏、五味子,就成了治疗表寒里亦寒的“小青龙汤”。
如果将“麻黄汤”加上石膏,生姜,大枣,就成了“大青龙汤”(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擘、石膏碎),治表寒里热的感冒、表寒极寒、里热极热,口非常渴、发热恶寒、寒热俱甚、不汗出而烦躁。
仲景从“桂枝汤”出发,创制诸多名方,药材都十分便宜,建立了八纲辨证,这里随意举了一小部分,不但感冒伤寒可用,内伤杂病亦可用,只是后人仍在发掘其中的真奥,真是妙不可言!◇
责任编辑:黄郁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