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方便获善报 骗子赶走骗子

文/刘晓
清黄鼎仿宋元山水 册 扁舟钓客,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97
【字号】    
   标签: tags:

清朝安徽商人汪某,在浙江一带从事盐业生意。他性格素来豪爽,虽每日与钱打交道,却并无利欲之心。

一天,他携带挣来的钱乘雇佣的船只回家,途经桐江时,岸边有人呼喊想要搭船。船夫觉得这个陌生人行动可疑,担心是坏人,就不打算靠岸让他搭船。而汪某却觉得船舱很宽敞,完全可以与人方便,况且船夫也可得到些小利,实在是一举两得的好事。于是让船夫靠岸,招呼那个人上了船。船又行了一里路,岸边又有人招呼搭船。船夫认为既然已经搭了一个客人,再搭一个人也没有什么关系,便主动靠岸,让客人上船。

后边的客人上船后,安放好行李,便手拿算盘计算起来。前边的客人对他说:“你不用算了,我已经算出来了。”反复了三四次。后边的客人惶恐窘迫地说:“我算我的帐,与你有什么关系?” 不过,等船行数十里后,后边的客人告诉船夫,自己要在此处上岸。等船靠岸后,他跌跌撞撞的离去了。汪某在船中仔细倾听着两人的对话和举动,大为不解。

第二天,前边的客人也到了某处上岸。临上岸前,他对汪某说:“昨夜来的那个人,是做‘调白’的,我也是‘调白’。那个人需要用算盘计算,我只需要用手指计算就行。我实在是有急事需要搭船,承蒙您的好意,我才得以搭乘,心中十分感激。那个人贪图您的钱财,想施法调包,我感激您的恩情,所以破了他的骗术。这是他神色仓皇、匆匆离去的原因。请您仔细查看您的行囊,应该没有什么损失的。”调白,是当时骗术的一种,就是调包,以假换真。

汪某这才恍然大悟,随即进入船舱清点钱款,确实分文不差。汪某向那个人拱手道谢,二人就此别过。这正是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不贪图钱财而得到善报啊。此事载于清朝梁恭辰所着的《劝戒录》中。

——转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朝江苏溧阳县县衙中,有一名掌管刑事诉讼的书吏,姓焦。他为人正直,常常为众人排忧解难,因此为乡人所尊敬。他邻居家的儿子,年龄不到十八岁,但却好勇斗狠,焦某少不得为他调解事端,是故邻家子对他十分感激。
  • 更多证据显现,灵魂真的存在,拥有多世记忆!前世残酷折磨囚犯,泰国医院院长怎样才能还清罪业?《未解之谜》
  • 害了人命,自然是要偿还的,自古都是如此,即便阳间法律无法审判,上天也绝不饶过,无论时间长短。有的是当世遭索命,有的是隔世被索命,以下三个发生在清朝的神异故事就在告诉世人:无论何时害了人命都难逃报应的。
  • 古今中外,在剧火的大灾难发生时,谁能让“神出手”得到奇迹福祐呢? 本文这些真人实事给了我们参考的好指引! 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善有善报,可能是事后报,也可能是立即就报!报应不爽呀!
  • 清朝撰写《劝戒录》的梁恭辰的父亲曾担任江苏布政使,与苏州江铁君是以诗文相交的朋友。江铁君曾出家为僧,后又还俗,回归儒学,不过他应该还是相信因果报应的。他曾讲了这样几件离奇之事。
  • 常人中有“好人没好报”这样的说法,意思是有些人做了善事,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善报,甚至还遭遇不好之事,因此感觉老天不公,甚至抱怨老天。殊不知天理衡量着一切,祸福早已注定,好人遇到的坏事,恰恰是老天在帮你消减之前的罪业,以让你在消减完罪业后,来世得福报。清朝梁恭辰编撰的《劝戒录》中记述了两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 善有善报,自古不虚。据清朝梁恭辰的《劝戒录》记载,浙江仁和县(今杭州市)有一位汪先生,世代经营盐业,家道殷实。
  • 人们常说善恶有报是天理,那么如果心有所求的善举,善报又如何呢?若仅是心生妒嫉的一念也会遭恶报吗?这两个故事耐人寻味。
  • 人间善恶报应的事,有的人信,有的人不信,因为直接的报应较少让人亲见。但是昭昭天理,总有时会向世人直些显相,让人不得不信,这也是上天挽救迷中人的一种方法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