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金不昧得福报 或发家或病消或子孙发达

文/刘晓
金元宝示意图。(正思/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26
【字号】    
   标签: tags: , , ,

有一种美德叫拾金不昧,从古至今,拾金不昧者皆有福报,或是发家,或是后世子孙发达,或是高中,或是疾病去除。不信,看看清朝梁恭辰所著的《劝戒录》中记述的几个故事。

江山巨族祖先之善行

清朝浙江江山县的豪门大户人家中,以王家最为兴盛。据说王家的祖先,起初居住在北门外的一处茅草房里。一天早起,打扫茅屋时,发现一个小包裹,打开一看,里边有五十两银子。他知道这应该是过路的客人留下的,就坐在门口等待失主。

过了一会儿,有一个人跌跌撞撞哭嚎着而来,王老先生上前询问,果然是丢失银子之人。失银者告诉他:“这些银子都是我借贷而来的,因为我的一个亲戚被人诬陷进了牢狱,所以想用这些钱贿赂看守的人,以期得到释放。要是今天丢失了银子,我的亲戚势必要死在牢狱中,他的妻子孩子也将无法活下去。而我也没脸面对亲戚,又岂能独活?这些银子关乎到四条人命,因此才如此仓皇啊。”说罢,又哭了起来。

王老先生劝他不必哭泣,把捡到的包裹还给了失银者。失银者详细询问了王老先生的姓名,千恩万谢后离去。

一年后,王老先生的长辈去世,他择日安葬。在安葬那天,灵柩距离墓地半里远时,突遭大雷雨,水位暴涨,灵柩无法前行,不得已,安放在半路的一处空地上,等待雨停。可是雨越下越大,王老先生徒步去看墓地,发现已被雨水冲毁,无法下葬。没办法,他只好在那块空地上堆土成坟。

又过了一年,王家突然发达起来,子孙中入学成为生员、考中举人的接连不断。大家都说这是王老先生还金的福报。

吴天爵拾金归还 上天赐金

吴天爵,字愧前,福建南安龙水人。他为人诚实,对于财物的取舍甚是严谨。因为家境贫穷,他靠教书养家糊口。

乾隆六十年(1795),吴天爵外出寻找可以教书的所在,在路上捡到了一个袋子,里边有五十两银子,银子外是用层层破布包裹着的。他知道这一定是贫苦之人丢失的,就坐在原地等失主。

过了一会儿,吴天爵看见一对夫妇号哭着而来,便上前询问。夫妇俩回答说:“我们是惠安人,因为饥荒欠了人家的债无法归还,就把女儿卖到某乡做婢女。谁曾想,在这里却把银子丢了。”

吴天爵于是和夫妇二人一起来到某乡,在询问买婢女的主人家后,发现夫妇俩所言属实,就把银子归还给了他们。主人很惊异,便问他是哪里人,为何到此。吴天爵说自己正在找一份教书的工作,主人听罢,感佩其人品,就将他留在家中教授自家子弟。

在府试的期限快到时,吴天爵仍如常教书,并未打算参考。东家知道他没什么钱,就代他将平时的习作交到县里,因此获得了考试的资格。东家还敦促他参加考试,当年就被录取成为生员。复试那天,有一个同桌的考生生病了,无法完成试卷,就请吴天爵代笔,代笔的酬金正好是五十两银子。这是上天在奖励他的拾金不昧啊。

黄秀才还银后中举人

清朝时,福建建安县有一名叫黄理坤的秀才,一天出门,在路上捡到了一张银票,上书一百二十两银子。黄秀才平生不贪财,尤其体恤贫寒之人,因此他在原地等待失主。

等丢失银票之人找过来后,黄秀才还给了他。失票人喜出望外,表示愿意支付二十两作为答谢。黄秀才却说:“我不要一百二十两银子,又怎会要二十两呢?”是以坚辞不受,然后就离开了。

第二年元旦,黄秀才前往黄华山拜佛,在神前香炉下发现有一百二十两银子。他十分惊奇,并找来庙里的住持,将银钱悉数交给他,让他作为修缮庙宇之用。住持用这笔钱对寺庙进行了修缮,没过几个月,庙宇焕然一新。

又过了一年,正值道光八年(1828)戊子科乡试,入场考试前,黄秀才梦见有人在卖考试中榜名录,就问:“今科举人榜上有没有黄理坤?”那人回答说:“没有,只有第六十四名是黄邦泰。”黄秀才于是查阅了建安县所有生员的名字,并没有叫黄邦泰的,于是就在报名登记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黄邦泰。放榜后,他果然考中了第六十四名。这自然也是天意。

还银后发家致富

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的无锡名噪一时的学者钱泳说,苏州有个叫夏源泰的人,居住在齐门西汇,开了一家木材商行,家道颇为殷实。

他的先祖本是个裁缝,开了一家裁缝店。一天,夏裁缝如厕时,捡到了一个装着三百两银子的包裹,他就等着失主回来,并还给了他。失主是木柴商人的伙计,他回去后将夏裁缝的善举告诉了东家。东家非常欣赏夏裁缝的为人,就将他招到家中,让他负责全家人的成衣,同时也兼做木材生意的伙计。夏裁缝由此积累了财富,逐渐发家致富。传到他的子孙时,生意仍然很兴旺。

还金银珠宝 顽症消

钱泳还说了另外一件事:无锡县东门有个人,家住克宝桥,从小就患有膈症,也就是现代人说的食管癌,邻居都称他为“膈翁”。

一天,膈翁偶然进入茶馆,竟捡到了一个包裹,打开一看,里边都是金银珠宝。膈翁心想:“我已经是个将死之人,还用得着这些东西吗?”于是他就坐在那里等失主。

过了一会儿,他看到一个老妇人踉踉跄跄而来,边哭边在找什么东西。膈翁问明原因,得知她就是失主后,就将包裹还给了老妇人。老妇人千恩万谢离去。

膈翁回到家中,忽然感到头晕目眩,一阵恶心,随即吐出一块硬痰,像牛皮一样坚硬,用刀将其切断,但断裂的部分很快又合在一起,众人都深以为异。从此以后,膈翁的膈症竟然痊愈了,而且以高寿善终,家道也渐渐兴起。

——转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朝江苏溧阳县县衙中,有一名掌管刑事诉讼的书吏,姓焦。他为人正直,常常为众人排忧解难,因此为乡人所尊敬。他邻居家的儿子,年龄不到十八岁,但却好勇斗狠,焦某少不得为他调解事端,是故邻家子对他十分感激。
  • 更多证据显现,灵魂真的存在,拥有多世记忆!前世残酷折磨囚犯,泰国医院院长怎样才能还清罪业?《未解之谜》
  • 害了人命,自然是要偿还的,自古都是如此,即便阳间法律无法审判,上天也绝不饶过,无论时间长短。有的是当世遭索命,有的是隔世被索命,以下三个发生在清朝的神异故事就在告诉世人:无论何时害了人命都难逃报应的。
  • 古今中外,在剧火的大灾难发生时,谁能让“神出手”得到奇迹福祐呢? 本文这些真人实事给了我们参考的好指引! 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善有善报,可能是事后报,也可能是立即就报!报应不爽呀!
  • 清朝撰写《劝戒录》的梁恭辰的父亲曾担任江苏布政使,与苏州江铁君是以诗文相交的朋友。江铁君曾出家为僧,后又还俗,回归儒学,不过他应该还是相信因果报应的。他曾讲了这样几件离奇之事。
  • 常人中有“好人没好报”这样的说法,意思是有些人做了善事,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善报,甚至还遭遇不好之事,因此感觉老天不公,甚至抱怨老天。殊不知天理衡量着一切,祸福早已注定,好人遇到的坏事,恰恰是老天在帮你消减之前的罪业,以让你在消减完罪业后,来世得福报。清朝梁恭辰编撰的《劝戒录》中记述了两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 清朝安徽商人汪某,在浙江一带从事盐业生意。他性格素来豪爽,虽每日与钱打交道,却并无利欲之心。
  • 善有善报,自古不虚。据清朝梁恭辰的《劝戒录》记载,浙江仁和县(今杭州市)有一位汪先生,世代经营盐业,家道殷实。
  • 人们常说善恶有报是天理,那么如果心有所求的善举,善报又如何呢?若仅是心生妒嫉的一念也会遭恶报吗?这两个故事耐人寻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