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带妈妈去看牙医,结果在医院上演了一出闹剧。
妈妈一颗牙齿坏了,之前修过并戴了牙冠,但总有不舒服的感觉。我们一直建议她换个牙医看看,她却不情愿。妈妈上了年纪,已经接受身体日渐老化的现实,一颗牙对她来说不算什么大事。
在我们再三催促下,妈妈不情愿地跟我们去了医院。接待我们的是位年轻的女牙医,她说牙龈发炎,牙冠戴得不合适,需要拍片检查牙根,再重新制作牙冠。妈妈答应了,可能也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医生检查过片子后,向我们介绍治疗方案。牙根需要进一步清理,但她不确定是否能治好,所以有两种可能。如果牙根清理好,可以只做牙冠;如果不能保住牙根,就只能拔掉,将来种牙或镶牙。
医生的分析理性而有条理,但妈妈听到这里却发火了。她说原本没什么大问题的,这一检查倒好,钱也花了,牙冠也摘了,反而出现一堆问题。我们想劝妈妈耐心思考一下方案,她一怒之下离开治疗室走了。
那位年轻医生可能不了解老人的心态,也没见过病人这样发火,表情有些惊异。匆忙之下,我们只能向医生道歉,然后追妈妈。
那天晚上,我劝了妈妈好久。她一生节俭,不愿乱花钱。今天检查牙齿,只花钱却没看到成效,所以她心中不快。但是,牙齿还需要治疗,如果就此不管,今天的钱就白花了。所以,还是要彻底治好,以后吃东西也方便些。
第二天,我们去看了另一位年长些的医生,是朋友推荐的,说她格外擅长与病人沟通。妈妈一开始是不情愿的,不过见面后情况有所改变。
我们简单介绍了昨天的情形,医生点头表示听明白了。她并没有急于讲解病情,而是与妈妈聊天。她说,妈妈到这个年纪经历过不少风浪,把子女养大不容易,是很伟大的。她还提醒妈妈应该感到自豪,因为子女这样孝顺。
聊了几句,妈妈感到与这位医生有共同语言,脸上露出笑容。医生继续说,因为昨天已经拍过片,所以今天不需要花钱重拍。她仔细看了片子,说情况比较乐观。就这样,妈妈很配合地让医生清理了牙根,并约好下次看牙的时间。
临走前,我们谢过医生。她微笑着摆摆手,说人上了年纪,思维有时候会变得像根直线,所以需要多沟通。我们陪妈妈离开医院,感恩这位医生的体谅。
其实,先前的年轻医生并没有什么错,两位医生的治疗方案类似。只是第一位医生专注于病情,进行理性分析,而第二位医生更多地是交流,表现出对妈妈的体谅。面对体谅,妈妈的火气烟消云散了。也许,生活中很多让人暴跳如雷的场景中,如果多些体谅,就将是另一番模样吧……@
责任编辑:方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