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作者撰书分享二十年学习萨提尔的美好经验,书中提及冰山对话的方向之一为“不解决问题,而是对人的关注”,本文举个案说明藉由同理心技巧、关心与好奇心驱使当事人启动自我觉知,进而看清自己的内在,达到自我疗愈。(承前文)
学习如何关心人,非解决问题
萨提尔女士认为:“不论外在条件如何?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无法做出改变的。”
萨提尔女士运用各种方式,包括活动、雕塑、年表、讨论……,让人产生觉知。这些人的改变,并非透过指导而来,并非“告诉某人”该如何?这是对于生命的相信。
萨提尔模式融入了各家学派。人本主义的创始者之一,卡尔‧罗杰斯首创非指导性治疗,强调人具备自我调整、恢复心理健康的能力。我相信影响萨提尔很多。
罗杰斯八十三岁的时候,接受马斯特森专访,说了一个小故事,我以此来谈“对话”的精神。
有一个处于青春期的男孩,令他的父母、老师和其他人都感到十分头疼,罗杰斯负责帮助男孩妈妈,讨论孩子的问题。
罗杰斯脑袋有了定论,认为最大的问题,是这位母亲排斥她的儿子。在多次会谈中,罗杰斯小心翼翼,试图委婉的说明,真正的问题在于妈妈不爱儿子。在经过几次会谈之后,罗杰斯发现毫无进展,最后只得跟妈妈说:“我觉得我们都挺累了,而且也没有任何进展,我们应该停止进行会谈了。”
妈妈思索片刻,表示同意了。随后她起身离开,走到了门口,突然她转过身来问:“你这个门诊,接受过成人的咨询吗?”
罗杰斯回答:“接受过。”
这位妈妈折过身来,坐回刚刚起身离开的椅子上,这位妈妈开始陈述,她和丈夫之间的关系,非常的糟糕不如人意……。
罗杰斯对此感到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做什么?所以只是静静倾听。当这位妈妈继续讲她的经历时,罗杰斯意识到关于这一个案例,从他的立场来看,他过去所做的会谈,忽视了“当事人立场”。
因此罗杰斯不仅倾听了那次会谈,这位妈妈陆续又回来多次。罗杰斯认为,这是他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治疗案例。
罗杰斯和这位妈妈联系了几年,她和儿子的关系有很大改善。孩子后来上了大学,一切都很顺利。
罗杰斯说自己从中学到的是:如果我想表现得既聪明又专业,那么我会一直下定论并告诉你。你的问题在哪儿?你应该怎么做?然而如果我真心想帮忙?或许我应该做的是倾听你的痛苦、你的苦恼,或是困扰你的问题。这对我之后的经历有深远的影响。
罗杰斯的“当事人立场”,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当事人的角度”、“当事人的处境”。用萨提尔模式的视野来看,我认为更精细的说法,是“在乎妈妈的冰山”。


罗杰斯有一句名言:“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评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这会多美好?”
由此看来对话的前提,是懂得倾听,甚至真正的倾听,并且懂得好奇,人如何成为一个人?
然而倾听其实不易,我观察一般人对话,非常高的比例未倾听,常见晃神、打岔的状态,或者听者并未接住说者,内在只“想着自己所想”的状态,所以回应出的语言,可想而知会带到哪里?
若不专注倾听,那又如何产生好奇呢?好奇是对人的关注。
关心与好奇驱动内在觉知 达到自我疗愈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同样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萨提尔女士应受其影响甚多,他曾说过:“对别人不感兴趣的人,他一生中遇到的困难最多,对别人的伤害也最大。所有人类的失败,都出于这种人。”
对别人感兴趣,才会懂得好奇。关心一个人,或者对人成为“某种状态”感兴趣,好奇人怎么生活?怎么成为这样的状态?这样的应对有用吗?这样的观点怎么来?就能让人拥有觉知。(延伸阅读:夫妻相处之道!学会理解与接纳感情更融洽)
无论是阿德勒、罗杰斯,或是萨提尔,都指出倾听、关心与好奇,是让人活出自己的关键,也是心理师“治疗”人的最好方式。
若是“倾听”、“关心”与“好奇”是关系中最好的方式,不必非得心理师来听、好奇与关心我们,一般人即可以自己学习,学习面对父母、孩子、朋友、同事、学生,甚至顾客,就能拥有更好的关系,更美好的结果,那么我们为何不这样做?
萨提尔女士的方式,被称为萨提尔模式,贝曼将其中对话脉络,以冰山更具体的呈现,因此就有了循序渐进对话方式:倾听→ 好奇→冰山探索→有意识连结渴望探索。
这里必须说明的是,萨提尔模式的运用,并未特别强调“对话”,并未在对话中强调“好奇”。“对话”中“好奇”的概念,是我观察一般人的连结,还有脑神经科学的概念,特别拉出来的一个方向。
过去萨提尔模式的学习者,经常困惑于“一致性”的应对,虽然理解人要关爱对方,但不知道该如何互动?我于是将“好奇”带入对话,强调好奇是与人连结的基础。
(网站专文,非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摘编自《萨提尔的对话练习(十万册融冰纪念版,内附精美萨提尔练习专用练习本《冰山练习曲》):以好奇的姿态,理解你的内在冰山,探索自己,连结他人》,亲子天下 提供)
责任编辑:曾臻

推荐阅读
●倾听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8种惯性聆听伤友谊
●倾听忠实粉丝的心声 这样做有助你事业成功
●倾听也需要表情 让对方安心记得先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