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5年02月28日讯】(大纪元记者宋唐、易如采访报导)中国新年假期后是传统的春招季,企业通常这时会调整业务、招聘新员工,招聘人数会大幅增加。但在中国经济整体下行的情况下,中国企业2025年招聘人数继续减少,大陆民众就业前景堪忧,2025年是打工人最难的一年吗?
春招季节 中国企业减少招聘
《南华早报》报导,深圳一家公司经理Joey Lu正在招聘两名行政助理,她说,与去年同期相比,她收到的简历多了很多。
“市场上求职者越来越多,但我们公司和大多数客户,都倾向于维持现有员工队伍,没有扩大计划,” Lu说。
她指出,由于许多公司削减了办公室职位和预算,都在努力留住客户。
猎聘网最新一份报告显示,30.85%的受访公司计划在2025年第一季度增加招聘,低于去年同期的 39.3%。与此同时,19.08%的企业计划裁员,较去年同期的12.47%有所上升。
2月24日智联招聘发布第三期《2025年春招市场行情周报》,该报告追踪了38个重点城市的数据,也显示出同样的趋势。
数据显示,新年后第三周,娱乐/体育/休闲行业招聘职位数环比增速为5.2%,但求职人数环比增速高达30.4%,其它行业如房地产、物流、餐饮业均是如此。
房地产领域的家居/室内设计/装饰装潢、房地产中介、房地产/建筑/建材/工程行业的招聘职位数,环比增长只有3%。
在求职增速最多的职业中,蓝领岗位占据半数,包括配送理货(47.9%)、包装工(45.5%)、零售百货(37.5%)、餐饮服务(35.5%)、普工/技工(23.5%)、物业/安保(21.6%)、家政/维修(21.2%)等。

自疫情结束以来,被认为是招聘最重要时节的春招市场,已经连续几年企业需求不旺,往年各个工厂抢着招普工的现象正在消退。
在过去十年,制造业给3亿农民工贡献了超过27%的工作机会,工厂春招需求大幅下滑,影响着数千万农民工新一年的工作。
数据显示,2022年农民工从事制造业比重下降至27.4%,较2012年下降了8.3个百分点。
今年1月份,中国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再次跌入收缩区域,读数为49.1,降至近四个月来最低。这反映企业招聘意向处于低水平。
江苏昆山是中国出口导向型的一个制造中心,但现在,昆山已出现另一番景象,企业裁减员工,大砍工资和福利;工人则面临就业难的困境。
大纪元记者拨打了江苏昆山市一家劳务招聘公司的电话,一年前大纪元采访过这家公司,但这次打过去显示为电话欠费停机。
江苏昆山另一家曾经接受大纪元采访的劳务招聘公司的电话,也打不通。

美国经济学者黄大卫(DAVY J.Wong)对大纪元表示,企业减少招聘与裁员根本原因,是经济增长动力消失,内外需求双双疲软,叠加成本上升与结构性失衡,供求关系与产能过剩。
“很多企业为了求生存,肯定要缩减规模与成本,必须走向裁员。这是整个中国制造业与服务业来说比较明显的问题。”他说。
2025年是打工者最难的一年吗?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2025年就业不可避免受到了冲击。社交媒体上也不断传出“2025年将是打工人最难的一年”的说法,不少网民分享各种找工难和被裁员的经历。
福建某地小业主陈先生对大纪元表示,这边工厂倒闭或搬迁了很多,外地人也少了很多。“我这边沿海,以前满大街都是人,外地人比本地人还多,现在人都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浙江陆先生对大纪元表示,他们那边离义乌比较近,做出口的比较多,但现在订单一直在减少。企业招聘没有增加,也一直在减少。
陆先生表示,疫情之前的话,还有一点利润,现在经济不行,投资回报率都很低,都亏进去。“我有个亲戚认为疫情一过肯定会好起来,投资几百万到餐饮业,结果现在负债累累。”
他说,横店以前有很多外地人过来拍电影、当群众人员,现在外来人口可能不到以前的三分之一,非常萧条。横店商业街的店面也是整条街开始关门了。
“以前拍电影、电视剧的话,那个剧组投入很大,现在都是小剧种,大部分都是网路短视频,几万块就搞定了。以前几千万、上亿的投资,很少见了。”
由于找不到工作,所谓“灵活就业”的人越来越多。2021年中共人社部统计灵活就业人员已高达2亿,占城镇就业人数的五成。截至2024年底,中共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灵活就业人员已突破2亿人。

河南某村庄农民工赵先生两年前,因为工作不好找从广东回到家中,他现在就属于灵活就业。他告诉大纪元,农村出去打工的不在统计范围之内。
“我现在什么都没做,在家里闲着,靠原先的一点积蓄生活。说实在的,年龄也大了,在那里干也没有什么盼头,不想干了。去年有人组织做电商,开一个网店可以卖东西,有点是靠流量赚钱。”
赵先生说,农民种地基本上赚不到钱,一斤小麦还没有一瓶水贵呢。
但他认为,农民工还是要出去打工的,过完年有很多人已经出去了。只是工作相对少了,不可能一出去马上就找到工作。
中共两会即将开始,受访者觉得没有希望。
福建陈先生表示,整个经济都不好,“我现在最关心的就是,两会不是马上要开始了吗?到底会不会有什么变化?中国这两年到底会不会变? ”
“中国经过那么多朝代,如果还要等上几年,那得有多辛苦!你看很多人还债还房贷都还不起,都失业、跳楼、自杀,什么样的都有。”
浙江陆先生表示,反正日子一年不如一年,慢慢熬了,越是内地生存越来越难,后面还会更难。
“这也是预计之内,我知道这一天迟早都会来。”他说。
外企继续裁员 不看好中国市场
2025年外部压力威胁经济,北京寻求更多就业岗位和更多外商直接投资。中共总理李强要求全方位支持就业,商务部承诺进一步开放电信、医疗和教育领域。
但在整体外商投资下降的背景下,外国公司正在减少在华雇佣的员工数量,劳动力成本上升、竞争激烈、经济增长放缓以及地缘政治风险加剧是主要原因。
2023年,外资企业在华雇员数量下降了15%,自2009年以来首次跌破1000万人。
有消息称,奔驰中国2月26日约谈了部分员工,当天即启动裁员,裁员比例约为15%。路透社报导,汇丰银行将在中国鼎健业务部门裁员900人 。
全球第二大葡萄酒与烈酒集团保乐力加和丹麦啤酒商嘉士伯本月初警告,中国消费需求回暖的迹象不多, 2025年前景黯淡。
嘉士伯首席执行官预计中国经济不会发生明显变化。2024年中国啤酒市场将萎 4%〜5%。保乐力加提前公布了半年业绩,称其在华销售额大幅下滑25%。
黄大卫表示,企业减少招聘或裁员的原因是:越来越多可以解决充分就业的民营企业受到打压被国有化,而国有企业僵化,很难有比较好的发展;由于地缘政治与外部压力不断增加,全球贸易紧张局势,令大量的外企,一些高素质的企业慢慢转移。
矛盾的“高质量充分就业”口号
在传统就业岗位萎缩的情况下,中共党魁习近平2022年10月在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自那以后,中共官媒大力宣传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科技领域,就业岗位成倍增长。
黄大卫表示,北京大力推广科技产业,确实创造一些新的职业机会,但这些所谓新兴产业吸纳能力有限,不像传统制造业动则数十万岗位那么多大。AI与自动化设备,本身就会造成了大量的失业。
“政府规划得很美好,问题是科技行业最终是要有需求带动,而不是靠补助带动。目前科技行业整体需求的不足,招聘意愿也不强,只是靠政府的短期补助。”
黄大卫表示,既想劳动力能充分就业,又想获得高质量发展,就变成了一个矛盾。
他认为,应该让市场去管经济,而不是政府过度干预,过度干预会滋生很多靠骗补助、靠吃政策饭的半国企、半官僚的阶级。而真正能搞经济的民营企业得到的优惠支持很少。
“用计划经济来管市场这个思路,很难成功。”他补充说。
责任编辑:林妍#